20C美国小说研究(二)补充种族主题、家与家庭、叙事分析

发布于 2020-03-02  286 次阅读


种族主题的背景知识

*移民史:*移民史伴随美国发展的始终,其主旋律是民族融合。各国移民来到美国(早期被称为北美大陆或北美殖民地)后一直处于民族冲突与“整合”的过程中。

*美国族裔文学:*基于移民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衍生出的文学主题。美国文学中的少数族裔文学通常指那些不建立于欧美主流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学创作,一般包括本土美国文学(美国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西裔文学(美国墨西哥裔文学)以及亚裔文学四大类。“族裔文学”这一概念充满了动态和复杂性,涉及许多值得争议的细节,如作家的族裔身份、作品创作或翻译的语言,以及作品主题上的族裔特性等。

\同化问题:***“同化”是族裔作品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作为一种双向互动性行为,一个民族在“同化”另一个民族时,也受其所“同化”民族的影响。少数族裔不可能被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同化”,也不可能彻底接受异教徒的“同化”,多数人只能部分地完成“同化”的过程,但最终他们既不能融进“主流文化”里,又无法回到原本的民族信仰中,变成了什么都不是的“边缘人”。在“同化”运动中有两种力量在相互发生作用,一种是来自外部的*“****离心力****”*,另一种是来自内部的*“****向心力****”****。

*族裔文学的“真实性”:*族裔文学对作品“真实性”的过度要求,其本质是白人中心主义在作祟,所谓的“真实表达”讲述的是被规定的真实性。过分强调族裔作品的“真实性”有两大弊端:其一,不利于少数族裔追求自由和平等;其二,对少数族裔文学的健康发展极为有害,不仅扼杀了作家的创造性,且限制了作家对主题和风格进行的选择,使其作品丧失了丰富性和活力。

\美国犹太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犹太文学既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国文学的特征,又有其独特之处。美国犹太文学无论是在创作题材、主题思想上,还是在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叙事策略上,都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性。就创作题材而言,早期的美国犹太作家多描写犹太家庭里的感情纠葛、犹太人移民文化情感的归宿、犹太文化传统与非犹太文化传统间的碰撞、犹太文化身份或同化等问题。二战后的美国犹太作家则着重描写现代犹太人的困惑、二战的幸存者、反省犹太文化传统等。美国犹太作家在处理这类题材时多以通过描写忍受苦难、救赎自我与他人、寻找新生活、表现家庭伦理关系,如父与子等方面的主题来折射犹太文化宗教传统的一些特质。

\非裔文学:***非裔作家有着奴隶叙事的传统,其作品多追溯黑人苦难的生存史与受压迫的历史身份*。****美国黑人成长的历史之路可分为三个阶段:遭受压迫与奴役、寻求自由与解放以及面临全新考验与挑战。非裔文学作品不仅是黑人书写受压迫的血泪史、发出反抗声音的载体,也是体现黑人民族创造力的文化符号,非裔作家旨在通过写作对美国南方黑人的历史困境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当时所处时代与地域的种族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华裔文学:*与历经波折的非裔文学相比,华裔文学的处境却尴尬得多。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华裔文学历经文学话语的静默、发声与高扬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经过几代华裔作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努力,华裔美国文学开始与美国主流文学接轨。华裔作家们的创作既发展了华裔美国文学,也为美国主流文学增添了异质文化的元素。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华裔文学中成就较大的作家多为女性,其中水仙花、黄玉雪、谭恩美、汤婷婷等女性作家的贡献尤大。

*印第安文学:*以客观评价著称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一书认为:“印第安人的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文学史。然而,这一点我们却直到现在也未能对其在轮廓上做出清楚的勾勒。”造成印第安人文学由主流到弱势的根本原因除印第安人与欧洲移民之间的文化差异外,还包括社会发展形态上的差异、外来文化的冲击等。

*作品选中涉及种族主题的作品(本学期不一定涉及到):*

[黑/白]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

[黑/白]宣叙(“Recitatif”)[托尼·莫里森]

[黑女/白女]紫色(节选)[艾丽丝·沃克]

[犹太人]银碟[索尔·贝娄]

[华裔]女勇士(节选)[汤婷婷]

\可以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1)什么是美国族裔文学?

(2)如何认识不同的非WASP少数族裔作品的“同化”困境?

(3)以一具体族裔文学为例,说明其创作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场景描写与叙事策略的民族文化特性。

*可以扩展阅读的论文与著作:*

周雪松. 流动的共同体——论《邻居罗西基》中薇拉·凯瑟的共同体观[J]. 外国文学,2017,(05):36-47.

张琼. 何处是家园——从美国文学的少数族裔研究说起. 外国文学研究,2004,(05):30-35+170.

乔国强. 同化:一种苦涩的流亡——析“同化”主题在辛格作品中的表现. 当代外国文学,2004,(03):140-148.

乔国强,《从边缘到主流:美国犹太经典作家研究》

刘洪一《美国犹太文学》

庞好农《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2010)》

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意指的猴子:一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

盖茨在《黑皮肤的人:语言、符号和种族的自我》

家与家庭主题的背景知识

*家庭问题:*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它“以爱为基本规定, 体现着自然的和谐”。许多美国小说都涉及到美国社会的婚姻和家庭冲突,家庭最能富有意义地表现出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人性的丧失。现今,跨学科性的“童年研究”、“家庭研究”、“家庭空间研究”等正成为当代美国文学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家庭系统理论”:*作为一个崭新的心理学流派,该理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被认为是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第四波”。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情感必须置于家庭的语境中方能得到解读。家庭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与社会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家庭系统视角下的文学批评能够深入探讨个体心理、家庭关系、社会结构、历史变迁、文化演变间互相影响而又互相制约的联系。

*“南方家庭罗曼司”:*这一术语被理查德·金在《南方文艺复兴》一书中用于分析美国内战后南方社会的作家作品。他指出:南方家庭罗曼司是一种南方梦,代表了南方白人的“自恋梦”,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家族完整性、家族荣誉至上、父亲的主导地位及男性英雄主义、“南方淑女”形象、黑人的驯服形象及白人贵族对穷白人的敌意。

*家庭小说:*是英美文学中一个经常被使用但很少被严格界定的术语。海伦·帕帕西韦里在《幸福结局:美国家庭小说研究》中将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概括为:在感伤主义文学传统中由女性作者写给女性读者的小说。其在美国的兴起与“家庭崇拜”的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家庭崇拜:*“家庭崇拜”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思想意识形态,起源于美国独立革命战争时期的共和母权思想。该意识形态认为“真女人”必须具备“虔诚、纯洁、顺从、爱家”四大美德。在其影响下,女性的社会角色和行动空间受到严格限制,绝大多数女性选择遵循社会规范。

*“新女性”:*指19、20世纪之交反抗当时社会规范的美国女性。爱尔兰女作家萨拉•格兰德认为传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必须成为家中的“奶牛”,但“新女性”致力于纠正这一传统。“新女性”摆脱了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但绝大部分(尤其是中上层阶级)女性仍然坚守传统的性别思想。吉莉恩•萨瑟兰认为:女性的真正改变只出现在中下层工人“妇女”中,而中产阶级“夫人”依旧乐于在家庭中充当道德权威。

*“持家”:*“持家”是一个关乎美国文明的隐喻,它被定义成一门科学,并被作为女性“理性”的生存方式纳入美国国家经济之中。“持家”担负了定义美国身份的崇髙使命,女性的“持家”利于维护传统家庭、增强亲缘关系,不仅展现普通公众的情感问题,更是关乎美国文明和国家身份的政治问题。

\社会持家:***指美国女性采用持家方式对公共政治事务施加影响,从被动的道德体现者变为积极的监察者。女性“社会持家”的目标与美国塑造自身“进步”形象的意图一致,因而成为美国“文明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女性的“社会持家”共有三个特征:首先,她们坚守性别领域分离的社会规范;其次,女性行为遵循 “女性美学”原则;最后,女性介入社会事务时延续了家庭中的清洁者和哺育者角色,将自身权力严格限制在传统的“女性领域”*。****这些特征反映了美国女性“社会持家”的两大主题:自然空间塑造与社会道德塑造。

*代际关系的异化:*由于商品化价值观的影响,美国剧作家笔下的代际伦理关系遭遇迷失,父母与子女面临着更多的冲突而非和解。代际伦理关系的异化表现为父母与子女均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对方,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严重地扭曲了代际伦理关系。

\西方文学中的******“父与子”主题:****指老一代与新一代、“成功与失败”。在希伯来文化中,“父与子”是最早的母题, “父子冲突”的主题模式和“父与子”的关系结构在传统犹太文学中也一直居于中心地位。父与子时而和谐、时而对立的复杂关系在各个时期犹太作家的诸多作品中反复再现,探讨的不仅仅是两代人,更多的是“家庭或民族的延续及未来”。

*常见分析思路:*

作品中对家(home,house)、家庭(family)的理解是什么?如何理解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尤其是主人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作品中如何定位家庭中的自我的?如何理解父与子之间的关系(父与子的主题)?母女关系呢?(代际冲突)

常见关键词:Home,FAMILY,Individual and Family Identity,Marriage,Father and Son

*作品选中涉及家庭主题的作品(本学期不一定涉及到):*

烧马棚( BARN BURNING)[福克纳]

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奥康纳]

我为什么住在邮局(WHY I LIVE AT THE P.O.)[尤多拉·韦尔蒂]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节选)[斯坦贝克]

分居(SEPARATING)[约翰·厄普代克]

银碟(A SILVER DISH)[索尔·贝娄]

宣叙(RECITATIF) [托尼·莫里森]

宠儿(BELOVED节选)[托尼·莫里森]

生活用品(EVERYDAY USE, 1973)[艾丽丝·沃克]

紫色(THE COLOR PURPLE节选)[艾丽丝·沃克]

何去何从(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 [欧茨]

*可以扩展阅读的论文与著作:*

周敏,杨子靖.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家庭——以《嘉莉妹妹》为例[J].外语研究,2017,34(03):98-102.

周铭.“文明”的“持家”:论美国进步主义语境中女性的国家建构实践[J].外国文学评论,2016(02):5-31.

顾悦.尼克松时期美国小说中的家庭系统[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4(01):395-401.

顾悦.鲍勃·迪伦、离家出走与60年代的“决裂”问题:欧茨《何去何来》中的家庭系统[J].外国文学,2017(05):60-68.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年。

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John Knapp主编的《阅读家庭:家庭系统与文学研究》(Reading the Family Dance:Family Systems Therapy and Literary Study)于2003年出 版,成为家庭系统文学批评的奠基之作。

叙事分析的背景知识

*叙述学:*指关于叙述的理论,即关于情节、不同类型的叙述者以及叙述技巧的观念。也可以解释为一种直觉的文化知识或理解,即叙述能力。

*情节:*叙述最根本的特点。事件、情节和话语中存在两种对立:事件和情节之间的对立、情节和话语之间的对立,这是叙述理论的根本特点。亚里士多德把情节界定为“各个事件的安排”,情节即言说出来的故事,其作用是强调、解释故事中的事件。

*故事的表述:*有五方面内容:一,谁讲话?每次叙述都有一位叙述者;二,谁对谁讲话?叙述者的听众被称为叙述接受者;三,谁在什么时间说话?不同时间决定不同的叙述方式;四,谁用什么样的语言讲话?叙述的声音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五,谁根据什么说话?讲述一个故事要阐明听众可接受的某种根据。

*聚焦:*时间上,叙述可以在事件发生时聚焦,也可在事件过后;距离和速度上,故事可以用显微镜来看,也可用望远镜来看;知识的局限上,叙述可能会通过有限视角只描述行为而不展现任何人物思想。

*叙事理论的要素:*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每种叙事都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故事,即事件的内容加上存在物(人物、场景);另一个是话语,即表达。叙事作为一种交流方式预设了发送者和接收者,每一方都包含三类人:发送端有真正的作者、隐含作者和叙事者,接收端有真正的观众、隐含听众和接受叙事者。

*情节的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线型与非线型。线型又称故事型,又分复线、单线和环形三种子类型。非线型表现为线型情节的紊乱,打乱了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二,转换型与范畴型。转换型指情节由一种情境转变为相应或相反的情境,有发现与对立两种趋势。发现表现为从不知到有知、从假象到真相,对立则是事件向对立面转化及事件自身的否定。范畴型情节指用具有指代意义的概念规范、统辖情节。

*人物理论:*包括三种:一,特性论,认为人物是由特性——“相对稳定持久的个人属性”构成的;二,行动论,认为人物的本质是行动。特性论着重回答“人物是什么”,行动论强调“人物干什么”;三,符号论,将人物视为文字的集合。叙事学中人物理论的迭起与文学创作中人物淡化倾向有关,是人在意识到自我的卑微后对自身在自然界中位置的一种象征性暗示。

*环境:*指构成人物活动的客体和关系,是一个随着情节发展和人物行动构成的时空综合体,包含自然现象、社会背景、物质产品三大要素。其类型有象征型、中立型和反讽型。

\视角:***建构叙事文的基点,分为三种:一,无限制型视角(即全知叙述)*,****叙述者大于人物;二,内聚焦视角,叙述者等于人物。根据焦点的稳定程度,内聚焦型视角又分为固定内聚焦型、不定内聚焦型和多重内聚焦型;三,外聚焦视角,叙述者小于人物,有第一人称外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视角两种。

*叙述者:*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讲话者”,分为可靠叙事者和不可靠叙述者,与视角一起构成了叙述。主要包括六种叙事模式:第三人称客观型、第三人称评述型、第三人称主观型、第一人称客观型、第一人称评述型、第一人称主观型。

*叙述者类型:*根据叙述者与所叙述对象间的关系可分为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异叙述者叙述别人的故事,同叙述者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叙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故事,也可作为故事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

*阅读的方法:*寻找矛盾的阅读旨在揭示文本中的对立与局限。“矛盾”指叙事文中相互抵触的因素,该阅读方式要求读者把握文本掩饰矛盾的各种手段。叙事文中的矛盾也是人类所处尴尬境遇的隐喻,认识叙事文中的矛盾有助于认识人自身。

以上概念的解释来自于:卡勒《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与电影的叙事结构》)、胡亚敏《叙事学》。有兴趣同学可以查阅。

*作品选中值得注意的作品问题(本学期不一定涉及到):*

海明威《白象式的群山》:采取外聚焦叙事与其他叙事有何不同?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故事是谁讲的?我们是谁?

邻居罗西基[薇拉·凯瑟]:评论的视角是什么?

雕塑家的葬礼[薇拉·凯瑟]:年轻学徒Steavens视角的特点。

菊[斯坦贝克]:作品中的视觉意象塑造有何特色?

林中之死[舍伍德·安德森]:叙事者讲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作品有几层叙事逻辑?

好人难寻[奥康纳]:小说中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宣叙(“Recitatif”)[托尼·莫里森]:为什么对玛吉事件的回忆是不可靠叙述?

*可以扩展阅读的论文与著作:*

申丹.视角[J].外国文学,2004(03):52-61.

申丹.叙事学[J].外国文学,2003(03):60-65.

申丹.叙述[J].外国文学,2003(03):66-71.

申丹.论西方叙述理论中的情节观[J].外国文学评论,1990(04):10-18.

申丹.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J].外国文学研究,2013,35(05):47-53.

申丹.情节冲突背后隐藏的冲突:卡夫卡《判决》中的双重叙事运动[J].外国文学评论,2016(01):97-122.

申丹.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背后的自然主义:肖邦《一双丝袜》中的隐性叙事进程[J].外国文学评论,2015(01):71-86.

申丹.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以《苍蝇》中的“隐性进程”为例[J].外国文学评论,2012(02):119-137.

申丹.何为“隐含作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136-145.

申丹.坡的短篇小说/道德观、不可靠叙述与《泄密的心》[J].国外文学,2008(01):48-62.

申丹.“整体细读”与经典短篇重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1):1-7.

申丹.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解读肖邦《黛西蕾的婴孩》的深层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00-110.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教材)

*深入文献:*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

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傅修延.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最后更新于 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