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绪论01

发布于 2020-02-24  347 次阅读


课程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
1.导论:比较文学学科史(定义 学科史 方法) 1课时
2.文学影响论——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 3课时
3.比较文学的译介学 2课时
4.形象学研究 3课时
5.类型学研究(主题学) 3课时
6.比较诗学 2课时
7.跨学科研究 3课时
8.比较文学的批评实践探讨 2课时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课程是一门文学理论课,它探求的是文学创作、文学阅读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制定出一套科学方法来指导创作、阅读和批评实践。

教材推荐:《比较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定义 比较文学学科史 方法

1.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国际性(国际视野);通识性(跨越不同学科)

2.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命名之难;不同学派;研究对象宽泛。

3.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性质——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民族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方法——历史的方法。

胡亚敏: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

跨文化与文学关系;跨文化?为何不是跨文明、跨种族、跨语言、跨民族?“文学关系”不同于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的分门别类的研究。侧重于内涵。

“比较”——方法的代名词;“文学”——不是文学本身,是对文学的综合研究。

定义

苏源熙(Haun Saussy),美国比较文学学学者及汉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将比较文学形容为“在人文学科内部和外部重新孕育知识秩序的实验田。”´

定义:

马工程教材:跨国、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文学研究。

终极问题:

M如果你来给比较文学下一个定义的话,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期末考试题目之一J

比较文学学科史

1.比较文学的诞生

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及其相伴生的世界主义意识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比较文学学科史

1.比较文学的诞生

‚文学土壤:浪漫主义潮流具有国际主义性质

ƒ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交叉学科的出现。居维叶《比较解剖学》

进化论对比较文学的影响是全面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被引进社会科学领域里,即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人们开始相信所有的人类社会终要以单纯融洽的阶段进化到复杂变异的阶段;一切现象都不是单向存在的,而是在多维的联系中互相依存。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著作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1886)也是“根据后期达尔文主义——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写成的。……他认为比较的意识就是时刻不忘社会发展对文学生长的变动关系。”

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人类的知识只限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现象背后不存在任何绝对的东西,所以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考证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丹纳的种族、历史和环境相互制约影响的观点,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研究中实证方法的应用。

先驱人物

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使“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在法国流行并使用的是维尔曼(1790-1870),1827年他在巴黎大学《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1838年最早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词,而且率先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

史达尔夫人的《论文学》《论德意志》:“帮助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其文艺思想和理论”(勃兰兑斯),使她获得了“世界比较文学的先驱者”的美誉,在这两书中她从理论高度认识了德国,并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民族偏见。

让·雅克·安培(1800-1864)在史达尔夫人影响下,于马赛开课《各国文学的历史比较》,著有《法国中世纪文学史》一书,对以后法国“影响研究”的形成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极大影响。

同期文艺批评家查兹勒主张把文学同哲学、政治、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已进入了跨学科研究的领域。

学科建制的标志:

学术著述:1886年第一位编写出比较文学专著的学者是英国的文学教授波斯奈特。他所著的《比较文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观点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先驱。

1889年贝茨《比较文学书目集》

‚大学建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大学比较文学课的开设。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大学的正式课程,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899年建立第一个比较文学系,1904年哈佛建立比较文学系。

ƒ国际会议的召开。

学科发展史:法国学派 美国学派 俄苏学派

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人加强学科的理论建设,对其性质、目的、对象、范畴和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他们所确立的实证“事实联系”的基本原则为许多国家的学者所遵循。

巴尔登斯贝格于1901年接任了老师戴克斯特的比较文学讲座。他发表的《比较文学的名实》等文章系统实证来证实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渊源与影响的存在,他认为只有用实证的方法才能找出比较文学中相互比较的文学之间的互相影响。1930年,由多名学者合作编著的《一般文学与比较文学史杂著》都是依照巴尔登斯贝格的方法论述各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和联系。这种方法从此也被认为是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主流。

法国学派的奠基人梵·第根,以他第一本系统的著作《比较文学论》载于史册,系统阐述了法国学派的观点和方法,将比较文学研究分类为渊源学、流传学等。1937年戴望舒译为中文。他的观点极其鲜明,认为比较文学就是研究各种不同国别文学的相互关系。

他说:“比较文学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注重关系的所谓“比较”是不足取的。他的另外一个贡献在于提出了总体文学的理论,指出:“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在两个因子之间的‘二元的’关系。”而“总体文学”则与比较文学不同,“所谓‘文学之总体的历史’,或更简单些‘总体文学’,就是一种对于许多国文学所共有的那些事实的探讨……总体文学是与国别文学以及比较文学有别的。”

比较文学限于研究两种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总体文学关心的是席卷几种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

接替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比较文学教席的卡雷是法国学派的核心人物。他在为学生基亚《比较文学》一书作序时说:“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这句名言是挡住克罗齐等学者攻击的最好盾牌。既然反对者集中攻击的是“比较”二字,那就不妨放弃它,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可以不建在饱受攻击的“比较”上。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方法。”他对比较文学作了如下的表述:“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分支;它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作品之间、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

他的学生基亚是继卡雷之后为当代法国比较文学理论制定方针的人,指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因此,他的工作方法就要与其研究内容的多样性相适应。”

法国学派观点:(1)比较文学的学科立足点不是“比较”,而是“关系”,或者说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2)研究方法时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法国比较文学产生初期的理论和方法特点:在法国文学史及文学批评的基础上,从作家本身所受的影响线索出发,在方法上已含有法国学派提出的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的因素;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它研究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的相互影响,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中提取精华以益于本国文学的发展。这种学科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它显然在闭关锁国的时代是不可思议的。

特色与危机: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关系史来研究,它注重的是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有的关系——事实联系,它不作美学上的解释。法国学派过分拘于实证的方法,仅仅着眼于文学关系的研究, 忽视了文学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和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另外,这种事实联系并不是总能获得的,影响也不能得到明确的把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强调事实联系把研究范畴局限于欧洲文化圈内,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比较文学学科严峻的危机。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何看待这种“文心相通”的现象呢?

白居易《琵琶行》:“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英国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加倍幽美。”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 therefore, ye soft pipes, play on;

Not to the sensual ear, but, more endear'd,

Pipe to the spirit ditties of no tone……

美国学派

1.美国学派崛起原因:(1) 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文化上的造势。文化上的无债原则(本身存在文化帝国主义)

(2)文学研究的观念更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美国各种文学思潮迭起,其中对美国比较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新批评派的崛起。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瑞恰兹、艾略特、兰色姆广为人知,其实比较文学的中坚也是当时新批评阵营中的干将,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焦吉·斯宾汉,是最早提出新批评概念的。美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家们,他们的比较文学主张中存在着强烈的文学研究回归本体的意识。

如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强调说:“文学研究如果不决心把文学作为不同于人类其它活动和产物的学科来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来就不会取得任何进步。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韦勒克的理论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根据就是作为人类的普遍价值的“文学性”。

美国学派 教堂山会议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美国学者、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引起极大的反响。这个发言被视为美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也被视为比较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作出全面调整。

韦勒克里程碑式的《比较文学的危机》:强调文学性;批判了法国学派的民族沙文主义、呆板的实证主义、脱离审美性的琐碎考证,重新建构了学科研究范围问题。

美国学派 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一方面,它研究各国文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研究人类知识和信仰领域内的其他学科,如艺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既研究一国文学与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也研究文学与人类其他精神领域的关系。”

Henry Remak,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ts definition and Function”,in Newton Stallknecht and Horst Frenz(eds),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thod and Perspective, 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Press 1961,p3.雷马克这一定义,几乎成了美国学派的经典定义。

观点:使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特色与优势:以“美学“为底蕴,注重文学性(文本因素)。研究范围更加宽广

平行研究的问题:没有确凿证据,平行研究的依据是什么?

平行研究的基础:文学与文化的普适性和差异性;情感体验的相似性和艺术形式的相似性

具体方法:类比和对比。类比指研究“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上所表现的类同现象”,即考察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家作品的相似之处,发现其共通性。对比指考察不同文化和文学体系的特点,从而使两者的特征突出。这是一种求异的研究。

类比是比较的前提,对比是比较的价值所在。

不同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科学地解释类同与差异的原因;研究中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

平行研究的优势:扩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空间;

危机与局限: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标准。

陈寅恪:文学研究“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疑不可取以相与比较。荷马可比屈原,孔子可比歌德,穿凿附会,怪诞百出,莫可追诘,更无所谓研究可言矣。”

俄苏学派

前苏联的比较文学研究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侧重研究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重视东方文学和东西方文学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

日尔蒙斯基在他生前为《苏联大百科全书》(1976年版)撰写的“比较文学”的独立条目集中代表了苏联学派的观点: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的文学联系和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类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自各民族间文化和文学的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类似和文学联系与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为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胡亚敏:类似、影响、内在需求,将文学类似影响与内在需求辩证地统一起来了。扩大研究空间:将东西方文学纳入研究领域。

最后更新于 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