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古代文学3

发布于 2020-02-01  263 次阅读


第一编 元代文学(1279—1368)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况

考试:

第一节 元代社会特征

公元1206年 孛儿只斤部落 成吉思汗——“海洋皇帝”

公元1234年 金哀宗天兴3年 窝阔台 统一中国北方

公元1271年 忽必烈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乾》)

公元1279年 元世祖至元16年 彻底统一了中国

一.元代社会的政治特征

“人生乐事,莫如战胜仇敌,驱仇敌于马前,尽掠其财物,悉夺其骏马,目睹其亲人以泪洗面,搂其妻女伴吾寝室”——成吉思汗

1.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

“巴里夫”

2.推行以“里甲制”为基础的政府组织制度。

史天泽 贺惟一(拓拔太平)

3.元蒙官员的贪污腐败,跟他们初期的武功一样,在历史上皆属空前。

铁慕耳

二. 元代社会的经济特征

1.对汉人实行残酷的剥削。

“贫极江南,富夸塞北”

2.由赐田制度对农业的破坏到逐渐采取恢复农业的政策。

3.元代贵族对生活享乐的追求,客观上刺激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元以功利诱天下”(方孝孺《赠卢信道序》)

“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户楼阁参差”(关汉卿《杭州景》)

三. 元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

1.民族文化的融合。

“烧埋” 【风流体】 【六国朝】 【唐歹合】

2.元代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歧视。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南宋遗民谢枋得《谢叠山集·送方伯载归三山序》)

性灵的解放,知识分子进入勾栏瓦寺

3.理学正式成为官学

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理学统治力量强,尽管潜意识排斥,但最终奉为官学,但受到重功利的社会意识影响,理学内部也分化出一些反传统的倾向,例如元代理学家提出经营产业,和重农抑商十分不同

理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所谓“理”,就是封建伦理标准。

理属于道德范畴,又不仅仅是道德法则,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过于泛道德化,把政治制度与道德混为一谈,一个社会应该有道德,但道德不是万能的

第二.压制感情和性灵,认为没有感情和性灵的道德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反对任何与感情性灵有关的事物,甚至包括文学艺术。为了使道德达到最高境界,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减少欲望是接近圣人标准的最有效途径。

第二节 *元代文学概况*

一. 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元代文学的发展与元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元人胡抵遹《送宋氏序》)

题材丰富,思想上对现实揭露批判,对反抗者的歌颂同情,从创作态度与情感来看,由于元代社会封建政治和社会道德削弱,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所带来的黑暗与屈辱,使得许多元代作家对于历史和现实都产生虚无的感受,在大量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出对屈原生活方式的否定,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追求,这样的思想情感是消极的,但恰恰体现出作家们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2.自南宋开始的俗文学与雅文学的分裂局面继续发展,同时二者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书会才人” “玉京书会”(关汉卿是玉京书会才人)

书会才人,书会人、戏曲作者和艺人的行会组织才人是书会中的作者,社会地位低,但符合市民口味

知识分子的介入使得通俗文化繁荣

*几个概念:*

戏曲: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从时间上看,包括南戏、杂剧、传奇直至花部(昆山腔以外的各种汉族戏曲剧种)等所有古代及近现代传统戏剧;从空间上看,则涵盖昆剧、京剧以及所有地方戏总计三百多个剧种。从基本特点来看,这是一种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方式表演故事的综合性(或总体性)的演出艺术。”(叶长海著《曲学与戏剧学·戏曲考》

戏 曲

王国维《戏 曲 考 源》(1908):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2):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故又称北曲杂剧。称北曲,是为了与作为另一种戏曲声腔的南曲相区别。其体例,一般由一本四折构成,有的加有楔子;其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四类;其剧本内容由曲词、宾白、科范组成;由一个角色主唱,故有“末本戏”与“旦本戏”之分。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典戏曲的成熟,代表了元代艺术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称为戏文、南戏文、南曲。南戏是在宋代杂剧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流行在浙江、福建等地。由题目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有生、旦、净、外、贴、丑、末七类脚色行当,都可以唱,并有独唱、对唱、合唱、伴唱等多种方式。

南戏起源于南方浙江温州一带,所以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之称谓,以同元代兴起的北曲杂剧相区别。南戏为明清传奇奠定了基础。


散曲:指无宾白科介,仅供清唱的与剧曲相对的一种曲作,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散曲体式之一,为民间流行的小调,是一支支独立的小曲,内容短小精练,句子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格,元代也称“叶儿”。另有摘调、带过曲、集曲、重头等特殊形式。

套数: 亦称套曲。其相对小令而言,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套数是由同一宫调中两首以上不同调名的曲子而构成成的组曲,其计数以“套”为单位,故称套数。散曲套数的套,即是基本单位,与剧曲套与套之间有一定组织结构不同,故又称散套。其中各支曲子必须押同一韵,一般有尾声。又有人称之为杂套、大令或乐府。套数可分为北曲散套、南曲散套、南北合套三种。


二. 元代文学的分期

以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以杂剧和散曲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为主,流落于民间的文人活跃于文坛,后期杂剧散曲和诗词等传统形式相互争锋,活跃于文坛的主要是已经开始步入文坛的文人士大夫杂剧文人化,散曲诗词化

第二章 *元杂剧概况*

第一节 *杂剧的来源、兴盛及其体制*

一. 中国戏曲的形成

《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 孙叔敖 “优孟衣冠”

六世纪古印度梵语,十二世纪中国古代戏曲,戏剧以曲为剧、词、唱,所以被称为戏曲

1.孕育时期(秦汉)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诗·陈风·宛丘》)

“角牴戏” 《东海黄公》(现存最早角牴戏)

打斗元素加入

2.萌芽期(魏晋南北朝)

《兰陵王入阵曲》 (武打成分) 《踏摇娘》——歌、舞、科(动作表情提示)、白

3.形成期(唐宋金)

“燕乐”

完成了中国古典音乐声律的定型

宫调:中国古代以宫(C)、商(D)、角(E)、变徵(F)、徵(G)、羽(A)、变宫(B)为七声,其中以一声为主均可以构成一种调式。以宫为主的调式成为“宫”,以其他为主的则称为“调”,统称为“宫调”。

“参军戏”(周延) “苍鹘”

被戏弄的叫参军,戏弄人的叫苍鹘,唐末已有杂剧名称,宋代运用非常广泛

金院本:“院”即“行院”,也就是歌舞行乐之地。院本就是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在宋室南迁之后,由一些留在北方的艺人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体制基本与宋杂剧相同。由于是五人演唱,故又被称为“五花爨弄”。作品现都已失传。

诸宫调: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4.成熟期(元代)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元代城镇经济非常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元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相对宽松的思想禁锢,从不同的侧面促进了杂剧的兴盛。

3.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他们纷纷投身于杂剧创作。

4.大批优秀演员的出现和表演艺术的提高。

三.元杂剧的体制

1.结构体制

“四折一楔子”

《救风尘》 周舍 妓女宋引章 赵盼儿

“楔子“ 开场楔子 过场楔子 郑光祖的《虎牢关三战吕布》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五折一楔子 王实甫的《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五楔子

2.音乐体制

第一折:仙吕宫 第二折:南吕宫 第三折:中吕宫 第四折:双调

楔子一般也用仙吕宫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声:宫(C)、商(D)、角(E)、变徵(F)、徵(G)、羽(A)、变宫(B)

十二律:中国古代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从低到高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奇数各律为律,偶数各律为吕,所以,十二律也被称为十二律吕。

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五宫四调”(“北九宫”)

3.元杂剧的角色体制

旦 正旦 副旦、贴旦、外旦 “旦本戏”(旦,元杂剧扮演女子的角色)

末 正末 副末、冲末、小末、外末 “末本戏”(男角)

净(小丑)

4.题目正名

元杂剧句首句尾总结题目的对联,有一联和两联

《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第二节 *白朴*

一.白朴的生平和创作

白朴(1226—约1310) 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yù)州(山西河曲县附近)。其父白华。

词集《天籁集》,收词105首。小令36首,套数4套、杂剧16种。(《录鬼薄》收录15种,另有《李克用箭射双雕》)


二.《梧桐雨》(《唐明皇秋叶梧桐雨》)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雨》的主题:是通过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抒发一种在美好事物失去之后而又无法复得的哀伤,一种由极盛到衰败的失落感,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一种对人生命运的幻灭感。

艺术成就:

1.《梧桐雨》是一部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作品。这不仅是由于剧中的词曲优美动人,更是由于作品继承了我国咏史诗的传统,着重通过历史故事来抒发作者情感,同时也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充满了诗歌的魅力。

2.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既描写了安史之乱前的欢乐情景,更表现了安史之乱后的凄凉处境,再加上一折比一折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深化。

“元曲冠冕”。

三.《墙头马上》(《裴少俊墙头马上》 4折 旦本戏)

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止淫奔”

裴尚书 裴少俊 洛阳总管李世杰 李千金

首先,她在冲破封建礼教和习俗的枷锁时,表现得十分强烈、坚决和大胆。

其次,虽然李千金是大家闺秀,但是她的情感方式却带有市民女子的豪爽、率真和泼辣。这正是当时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意识影响到文艺作品的结果。

第三节 *马致远*

一.马致远的生平与创作

马致远 1250——1324 晚年号东篱

“曲状元”:《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另有《黄粱梦》是与他人合作

二.《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四折一楔子 末本戏)

汉元帝刘奭 毛延寿 匈奴单于呼韩邪

“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您不去出力,怎生教娘娘和番!”

“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流放)。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让谁)分破帝王忧?”

“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爱情主题说”:

首先,剧本不是表现反元思想,而是表现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以及他们的生死离别的怨恨之情。

其次,他们认为,作品中最能打读者的,正是那些关于爱情的描写。而且,在那个人性被礼教禁锢的时代,作者能够以一种优美的笔调歌颂表现一种比较健康的爱情,并鞭挞造成爱情悲剧的邪恶势力,这正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政治主题说”

“爱国主题说”:

作品是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命运与民族的存亡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总结批判说”:

作品旨在对宋金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批判。表现了以皇帝为中心的朝廷,正是这场民族灾难的罪魁祸首。

“双重政治主题说”:

该剧的主题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借历史故事来指斥宋朝的亡国君臣;另一方面,以汉元帝作为故国的象征,借以表现作者对故国难以割舍的情怀。

研究方法:

①.注意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注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还应该注意马致远是一个由热衷功名,而最后又走向归隐的封建知识分子。在他的思想中,既有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又有对黑暗腐朽政治的厌恶。他的先仕后隐,就说明了这一点。

③.必须从分析《汉宫秋》的情节入手,从作者的主观创作动机和客观意义两个方面综合考察作品的主题。

④.必须把《汉宫秋》中的故事,与历史史实相区别,肯定其虚构的合理性,肯定其时代因素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同时,还要联系前代其他有关“昭君出塞”的故事传说和艺术作品。,从中发现一题材发展演变的脉络与规律,从而在动态中把握主题。

《汉书·汉帝纪》 《汉书·匈奴传》

“待诏” 呼韩邪单于 “愿婿汉室以自亲” 复株累单于

宁胡阏氏

《后汉书》

《西京杂记》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优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同日弃市。

王蔷乐府诗《昭君怨》 晋人石崇《王昭君辞》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李白) 《咏怀古迹 之二》(杜甫)《明妃曲》(王安石) 《再和明妃曲》(欧阳修)

汪元亮《湖州歌》:

宫人清夜按瑶琴,不识明妃出塞心。

十八拍中无限恨,转弦又奏广陵音。

文天祥《和中斋韵》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汉宫秋》情节较之前代史料和文学作品做出的增删:

①.从昭君出塞的原因来看(从元帝痛失爱妃的原因来看)

②.从昭君的身份和结局来看。

③.从毛延寿这个角色来看。

④.从汉元帝这个角色来看。

《汉宫秋》的主题:

作品通过对“昭君出塞”故事的重新演绎,赞美了昭君的民族气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倾向;谴责了汉室无能的君臣,揭示出汉民族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是导致国难的根本原因。

《汉宫秋》的艺术成就:

1.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剧在题材处理上的突出特点。它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有着某种内在的思想联系。在创作上,作者或继承了前任创作的成果,为我所用,或不拘泥史实,另作一番修改,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2.作品结构紧凑。以精湛的笔法,引出一系列矛盾冲突,使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以逐步体现;使作品思想在矛盾冲突中得以升华。

3.作品的曲词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抒情性。它的唱词不仅营造了辽阔、深远、粗犷的塞北风情,而且在这幅塞北风情的画面中渗透着深深的怀念,与无限的忧伤之情。

三.马致远的其他杂剧作品

“文人剧”:《青衫泪》、《荐福碑》、《陈抟高卧》

“神仙道化剧”:《岳阳楼》、《任风子》、《黄粱梦》

《青衫泪》(《江州司马青衫泪》 四折一楔子 旦本戏)

白居易 妓女裴兴奴 唐宪宗 茶商刘一郎

剧情结构:儒生与妓女相爱——商人插足——妓女被迫嫁给商人——儒生和妓女团圆

“类型故事”: 武汉臣的《玉壶春》(《玉堂春》)、无名氏的《百花亭》、元末明初贾仲明的《玉梳记》

《荐福碑》(《半夜雷轰荐福碑》 四折一楔子 末本戏)

书生张镐 范仲淹 富户张浩

思想:

1.作品通过主人公坎坷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宿命论思想。这就是后来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的“时来风送腾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2.作品表现了元代知识分子纵有学问也没有出路的悲惨景况。

“冻杀我也《论语》篇、《孟子》解、《毛诗》注,饿杀我也《尚书》云、《周易》传、《春秋》疏。”

3.作品控诉了官场黑暗,反映了元代社会贤愚不分,道德沦丧的现实。

“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

4.作品表现了马致远对富贵功名的强烈追求,以及求之不得的苦恼和得官之后的喜悦。所以有些学者据此认为《荐福碑》应该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陈抟高卧》(《太华(西)山陈抟高卧》 四折 末本戏)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全真教兴盛的原因:

①.元朝统治者的重视。成吉思汗就曾册封全真教领袖丘处机为“大宗师”。

②全真教吸收了儒家思想的成份,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旨。这也就吸引了大批失意的知识分子。

③全真教以拯救生灵,抑制暴虐为己任。丘处机就曾多次向成吉思汗进言,使众多百姓免遭涂炭。这也使得全真教得到了下层百姓的认同。

从总体上来看,这类剧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不满和精神的苦闷。从这类剧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备受压抑的时代气息,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现实的否定。这种否定反映了作者不愿混迹浊世,对社会变革的一种朦胧地渴望。因而,这种否定本身就具有积极意义。当然,这类剧作主张逃避现实,提倡修仙成道,自然是其消极一面。

*第四节 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爱情婚姻剧”、以包公戏为代表的“公案剧”、“家庭剧”和“历史剧”

一.爱情婚姻剧

1.杨显之的《潇湘雨》(《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四折一楔子 旦本戏)

“杨补丁” 《潇湘雨》 《酷寒亭》。

张商英 女儿翠鸾 渔夫崔文远 崔通 沙门岛

“从剧本的具体描写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此类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受害妇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但剧本的结尾,作者却让崔通在未受到惩罚的情况下,与翠鸾重续鸾胶,显得极其勉强,反映了作者无法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的历史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全剧的悲剧性。”(袁本文学史P308)

“这个剧揭示了一个卑污阴毒的书生的丑恶灵魂,但最终却以‘大团圆’收场,比一般的大团圆结局尤其显得不合理。”(章本文学史P57)

2.石君宝的《秋胡戏妻》(《鲁(贤)大夫秋胡戏妻》 4折 旦本戏)

石君宝,平阳人(山西临汾),著有杂剧10种。今存《秋胡戏妻》、《曲江池》、《紫云亭》。

《列女传·鲁秋洁妇》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秋胡 李大户 妻子罗梅英

尚仲贤的《柳毅传书》 李好古的《张生煮海》

二.公案剧

李潜夫的《灰阑记》 无名氏的《陈州粜米》

三.家庭剧

《看钱奴》(《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4折 末本戏)

郑廷玉,彰德(河南安阳)人,著有杂剧23种,今存6种:《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楚昭王疏者下船》、《布袋和尚忍字记》、《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另有一种《崔府君断冤家债主》,但一说为无名氏作。

周荣祖 泥瓦匠贾仁

首先,作品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谴责了富人致富的不义手段和他们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

其次,作品描绘了人情冷暖随金钱变化的社会现实,并指出这种现象并非个别。

最后,作品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悭吝人的形象。虽然手法上颇为夸张,但是又不乏真实,对后世这一题材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历史剧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大报仇》或《冤报冤赵氏孤儿》 五折一楔子 末本戏)

《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 赵盾 赵穿 晋成公

《左传·成公八年》 晋景公 庄姬 韩厥 赵武

《史记》——《晋世家》、《赵世家》和《韩世家》

晋景公 司寇屠岸贾 韩厥 赵朔(赵盾的儿子) 公孙杵臼 程婴 赵氏孤儿赵武

《赵氏孤儿》 晋灵公 奸臣屠岸贾 赵盾 驸马赵朔(赵盾的儿子) 程婴 守门将军韩厥 公孙杵臼

主题思想:作品描写了由忠奸斗争引出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着重表现了邪恶势力的阴险凶残,以及正义势力的勇敢无畏和自我牺牲。作品不仅展示了邪恶势力如何摧残、迫害善良的人们,而且还展示了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既是对黑暗的鞭挞,又是对光明的歌颂。在悲壮与崇高的气氛中,使人民受到鼓舞。

“反元恋宋的政治情结”

“存赵孤”

“輒慕周勃安刘之计,庶几程婴存赵之忠”( 汪藻《群臣上皇帝劝发第一表》)

古称绛州(山西绛县)

“祖逖关河志,程婴社稷功”(文天祥 《自叹》)

“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文天祥 《指南录·无锡》)

“凭着赵家枝叶千年永,晋国山河百二雄”

“正好替赵家出力做先锋”

“你若存得赵氏孤儿,当名标青史,万古流芳”

艺术成就:

首先,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程婴、韩厥、公孙杵臼,或牺牲亲儿,或杀身成仁,一腔义烈忠勇之气;屠岸贾宁可滥杀无辜也不肯放过政敌遗孤,可谓不择手段的凶残政客的典型。

其次,作品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事件发展惊心动魄而且人物言行皆有依据。

最后,作品具有我国戏曲中相对罕见的悲壮美。

威廉·哈察特(William Hatchett) 《中国孤儿》

第三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及其创作*

一.关汉卿的生平

字汉卿 “号已斋叟”( 钟嗣成《录鬼簿》) “一斋”

大都 解州(山西运城) 祁州(河北安国)

生于1225年左右,卒于1302年左右

太医院尹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元人熊自得《析津志》中记载)

“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一枝花· 不伏老》)

“躬践排场,面傅粉墨”,“偶倡优而不辞” (明代臧懋循《元曲选后集序》)

二.关汉卿的创作

《窦娥冤》、《单刀会》、《哭存孝》、《蝴蝶梦》、《调风月》、《救风尘》、《金线池》、《切脍旦》、《绯衣梦》、《谢天香》、《拜月亭》、《双赴梦》、《玉镜台》、《裴度还带》、《陈母教子》、《单鞭夺槊》、《五侯宴》、《鲁斋郎》。

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三种。

今存13个套曲,2个残套,57支小令。

关汉卿创作的特点:

其一.更多地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其二.在关汉卿的作品中,有一种鲜明的执着于现实的人生态度。

关汉卿作品的矛盾:

1.在表现弱者的抗争和乐观的同时,也有以弱者的让步或不可信的巧合,来维持大团圆的结局。

2.在揭示儒生艰难。痛苦的同时,仍因袭着“五言诗作上天梯”的向往。

3.在表现历史英雄激烈壮怀的同时,却又交织着悲凉的色彩。

4.在表现一定程度的对传统观念的道德标准的超越的同时,有对贞、孝、天人感应等观念予以肯定。

第二节 关汉卿的社会剧

《窦娥冤》 《鲁斋郎》 《蝴蝶梦》

一.《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 四折一楔子 旦本戏)

1.故事来源

刘向《说苑·贵德》 “东海孝妇”

班固的《后汉书·于定国传》 干宝《搜神记》

2作品情节

窦娥 父亲窦天章 蔡婆婆 赛卢医讨债 赛卢医张驴儿父子

楚州太守梼杌

“遇时辰我替你忧,拜家堂我替你愁;梳着个霜雪般白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

“我一马难将两鞍备,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3.作家的思想体现在窦娥形象中的矛盾性。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 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

朱熹:“天分即天理。父安父之分,子安子之分,君安君之分,臣安臣之分。”

4.《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①.高利贷的盘剥。

②.地痞无赖的横行。

③.官府的黑暗。

5.窦娥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

第一个过程:从她守寡到遭遇张驴儿。此时的窦娥对自己的悲苦命运的原因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归咎于宿命的安排。

第二个过程:始于以张驴儿为代表的恶势力的入侵。此时,她对张驴儿的无耻要求,初步地显露了反抗的锋芒。但是对于官府,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以为官府“明如镜,清如水”,能够还自己以公道。

第三个过程:在公堂之上,官吏与无赖沆瀣一气,对她进行残酷迫害,使她的思想发生了迅速的转变,反抗性格有了飞跃发展。她打破了对官府的幻想,甚至对天理,也给予了大胆的怀疑。

6.《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①.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窦娥冤》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但作者为了表现窦娥感天动地的冤屈,表现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民间故事传说加以改造创新,将各自分散的材料熔铸为一个艺术整体,构成一个浪漫主义境界。

②.浓重的悲剧气氛。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位悲剧主人公,展示了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封建压迫给人民带来的社会悲剧,表现了窦娥这位具有美好品质、高尚情操的女性的毁灭。在第三折中,作者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构思,着意描写了主人公不屈的抗争,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主人公内心的悲愤,构成了悲剧的壮烈美。

③.《窦娥冤》的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对白多而独白少。曲词偏重叙事说理,少有间接含蓄地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多是直截了当或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性格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第三节 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

一.关汉卿爱情婚姻剧的特点

1.很少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和现实生活、社会矛盾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大胆揭露社会问题。

2.刻画了被压迫、受迫害的妇女形象。歌颂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在刻画这些妇女的理想性格时,作者常常采用对比手法,一是以这些妇女作为正义和美好的的事物的体现者,在她们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中,显示她们的光辉性格;二是以与她们相爱的男子的孱弱和平庸,突出她们感情上的强烈和在危难面前的惊人勇气。

3.在描写不幸者与弱小者的胜利时所表现的理想色彩的同时,也交织着她们臣服于现实的非理想内容,二者相互关照,表现出作者在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时,所呈现出的不同层次和视角。

代表作:《救风尘》、《拜月亭》

二.《救风尘》(《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四折 旦本戏)

赵盼儿 宋引章 富商周舍 安秀才

思想内容: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妓女赵盼儿。通过她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斗倒了流氓恶棍,解救了同伴的感人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妓女,想要摆脱皮肉生涯所遇到的社会障碍,愤怒地抨击了把妓女当做物品任意买卖的黑暗现实。并指出,只有清醒地总结自身的痛苦,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反抗恶势力,妓女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喜剧特征:最显著的喜剧特征在于它的寓庄于谐。作品不是依靠故事巧合、误会等常用的喜剧手法来设置和发展戏剧冲突,而是忠实地按照生活的逻辑,从人物的特定性格出发,巧妙地构成一系列饶有趣味的喜剧性情节,使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始终带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第四节 关汉卿的历史剧*

一.关汉卿历史剧的特点

1.在歌颂历史英雄人物,表现拯物济世的愿望的同时,折射出一种悲凉的情绪。

2.在反映客观历史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主体意识。在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中,融入了作者自身对历史和人生的理解。

代表作:《单刀会》 《双赴梦》(《西蜀梦》)

二.《单刀会》(《关大王单刀会》 四折 末本戏)

1,作品歌颂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和光辉业绩。

2.作品于雄壮的气氛中还渗透着浓郁的悲凉色彩。

第四折 关羽唱词:“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人的积极本质力量的形象化体现”

《吉尔伽美什》

第四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一节 *王实甫的生平和《西厢记》的作者*

一. 王实甫的生平和杂剧创作

大都人 字德信

《西厢记》 《丽春堂》 《破窑记》

二.关于《西厢记》作者的争论

四种说法:王实甫做、关汉卿做、王做关续、关续王做

*第二节 《西厢记》的故事演化及情节*

一.《西厢记》故事的来源

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会真记》) “善补过者”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

《董西厢》和《莺莺传》在情节上的不同:

其一,《董西厢》以莺莺与张生的相爱、私奔以至美满结局代替了《莺莺传》中的“始乱终弃”的结局,从根本上改变了作品的主题。

其二,《莺莺传》的矛盾双方是张生和莺莺;《董西厢》矛盾的对立面是争取婚姻自主的崔张和代表封建势力的崔母。这种改变自然就使作品具有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意义。

二.《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张君瑞)待月西厢记》。5本21折。正末扮张生,正旦扮崔莺莺。

博陵(河北安平) 河中府(山西永济县)

崔莺莺 母亲(老夫人) 书生张珙(字君瑞) 征西大元帅杜确

侍女红娘 军人孙飞虎 郑恒

*第三节 《西厢记》的主题及其与《董西厢》的区别*

一.《西厢记》的主题

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写成杂剧,塑造了张生、莺莺、红娘以及老夫人的典型形象,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与封建家长、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冲突,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以门第为基础的封建婚姻表示了不满,正面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

二.《王西厢》与《董西厢》的区别

1.《董西厢》虽然批判了包办婚姻,但是却只是把矛盾的焦点放在崔张二人如何痛苦地摆脱自己思想上的封建礼教的桎梏,没有把老夫人写成破坏青年幸福的主要障碍,对封建礼教的罪恶也缺乏有力的揭露。《王西厢》则把老夫人处理成封建礼教的化身,描写了她对崔张爱情的步步设防、层层破坏、言而无信、冷酷世故,突出了她的封建属性。

2.《王西厢》摒弃了《董西厢》中张生的轻浮以及莺莺对爱情的过分拘谨和企慕夫贵妻荣的庸俗观念,强调了张生的至诚和坚贞,赋予了莺莺勇敢追求幸福的叛逆个性,从而把矛盾冲突集中在觉醒的青年与顽固维护封建礼教势力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上。

3.《王西厢》非常重视时代与环境对人物的制约,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远比《董西厢》中的人物丰满,深刻。

4.《王西厢》在曲词宾白方面,一方面吸收了《董西厢》的精华,一方面又有所创新。从表达效果来看,前者比后者更为含蓄,更为深沉。

5.《王西厢》还加强了红娘这个人物在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还以这一形象颂扬了下层百姓的热情、智慧与正义感,批判了封建上层统治阶级的虚伪和势利。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一.崔莺莺、张生与老夫人的冲突

1.崔莺莺与老夫人的潜在冲突

老夫人道白:“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也呵!”

莺莺唱:“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2.张生与老夫人的矛盾

3.“寺警”——戏剧矛盾的激化

4.“赖婚”——戏剧冲突的高潮

二,崔莺莺与红娘、张生的矛盾

1.莺莺与红娘的矛盾

【旦云】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红云】小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甚么?
【快活三】
分明是你过犯,没来由把我摧残;使别人颠倒恶心烦,你不惯,谁曾惯?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

【旦云】将描笔儿过来,我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旦做写科】
【起身科云】红娘,你将去说:"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儿是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和你个小贱人都有话说。【旦掷书下】

2.莺莺与张生的矛盾

[末做跳墙搂旦科][旦云]是谁?[末云]是小生。[旦怒云]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末云]呀,变了卦也!

三.红娘与老夫人的冲突

“拷红”

[夫人云]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红云]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夫人云]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红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就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四.戏剧冲突的延伸与妥协

*第五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它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模式,避免了一些由于剧本短小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模式化的缺点。以五本二十一折的宏大体制,演绎了崔张二人的爱情故事。

二.成功地设置了戏剧冲突。老夫人与崔张红之间的矛盾,崔张红之间的相互矛盾。这两条线索的冲突交错展开,相互约制。有时候冲突表面化,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有时以潜在的状态影响着剧情的发展。

三.注意人物的心理刻画。作品不仅以抒情的词曲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而且说白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内容,充分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四.以多种手段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除了以长于抒情的词曲和富于表现力的宾白进行正面描写内心活动之外,作品的侧面描写也比较成功,使人物形象得到了立体化的展现。

五.曲文华美中有本色,于藻丽中有白描,具有优美的诗的意境。

第五章 *元杂剧的衰落及元代后期的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的衰落*

元贞(1295—1297)、大德(1297—1307)

皇庆(1312—1313)、延祐(1314—1320)

一.元杂剧衰落的情况

首先,从作家作品的数量来看,已经远不如从前。

其次,从创作思想来看,前期杂剧中的那种无视封建礼教的战斗精神和叛逆精神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封建礼教的妥协和宣扬。

再次,创作题材较前期狭窄,所反应的社会生活也远不如前期作品广泛。

最后,后期杂剧作品普遍过于注重辞藻与音律,忽视了情节的推敲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这就使元杂剧失去了俗文学应有的魅力。

二.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1.元代后期统治者对程朱理学的进一步接受和提倡,继续加强了对社会思想的禁锢。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大批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他们头脑中固有的封建伦理思想自然会有所抬头。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使杂剧作品中的道学思想日渐浓重起来。

2.元代后期科举制度的陆续恢复。虽然其中也夹杂着民族歧视政策,但是总体来讲,元代后期的知识分子的地位较之前期有一定程度地提高。这就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恢复了幻想。热心功名的多了,创作杂剧的人少了。自然对杂剧创作的质量和数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元杂剧的衰落还有其自身体制方面的原因。首先,四折一楔子的形式既不利于把关目安排得非常紧凑,也不利于戏剧冲突的全面展开;其次,元杂剧中一人主唱的形式使舞台效果比较单调,也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全面塑造。

第二节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山西临汾)人。

郑光祖的杂剧作品共有18种,今存8种:《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

《倩女离魂》(《迷青琐倩女离魂》 四折一楔子 旦本戏)

张倩女 王文举

《倩女离魂》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身、魂分离的象征意义上。身躯卧病在床,灵魂随情人而去。这恰恰象征着封建社会青年女子精神生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封建礼教束缚下沉重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强烈追求。进而,通过倩女之身和倩女之魂不同境遇的比较,揭示出封建礼教给妇女造成的悲剧,提出了只有彻底摆脱精神束缚,勇敢无畏地去追求,才能获得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这一进步的观点。

第三节 *元代后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爱情婚姻剧、家庭剧、历史剧和文人剧

爱情婚姻剧:乔吉的《两世姻缘》、《金钱记》

家庭剧:秦简夫《剪发待宾》、《赵礼让肥》

历史剧:杨梓《豫让吞炭》、《霍光鬼谏》

文人剧:宫天挺《范张鸡黍》

第六章 *宋元南戏*

南戏:最早于宋徽宗年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种。南宋时盛行一时,被称为“永嘉杂剧”。南宋末年,传入苏州一带。到了元代仍很盛行。元顺帝时,又传入江西、安徽等地。南戏的作者多是书会才人,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思想较为自由进步,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南戏一本剧没有固定的出数,可长可短。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也不只使用一个宫调的曲子。登场演唱的角色没有限制,不必一人独唱到底,可二人互歌或数人合唱。较之北方杂剧形式要自由活泼得多。到了明代,它便发展成为一种更为发达的戏剧形式——传奇。南戏今存剧本16种。代表作有高明的《琵琶记》和“荆刘拜杀”(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第一节 *高明和《琵琶记》*

一.高明的生平

高明,约1301—1370,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人。高东嘉 “词曲之祖”。

二.《琵琶记》

南宋时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蔡伯喈(蔡邕) 赵五娘

《琵琶记》共42出,题目是\“******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蔡伯喈 赵五娘 牛丞相 牛小姐 张太公

拒试,父不从

抗婚,牛丞相不从

辞官,皇帝不从

《琵琶记》的主题:

①.作者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上,宣扬风化,赞美主人公的全忠全孝。 徐朔方

②.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是反抗封建制度,抨击科举制度的成功之作。戴不凡、俞平伯、王季思

③.作品通过蔡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道德对善良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作用,揭露了全忠全孝的虚伪和毒害。钱南扬

④.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要解决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究竟应该走什么路的问题。走富贵功名之路的结果,就是像蔡家那样的无穷无尽的灾难。在作者看来,只有和平安定的民间生活才是美好的,从而流露出一种与封建政治,与统治阶级的离心倾向。 张燕瑾

⑤. 《琵琶记》所叙写的,确是“子孝与妻贤”的内容。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戏曲“动人”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同时,高明能正视社会生活的真实,在肯定孝子贤妻的同时,揭示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由于封建伦理而产生的社会悲剧,而给予观众强烈的震撼。袁本文学史P341

《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袁本文学史P342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正是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孝道虽大,终于事君”。

三.“荆刘拜杀”

“荆刘拜杀”是元末明初四大南戏的简称。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不同于那些宣扬伦理纲常、描写风流韵事的南戏作品。“荆刘拜杀”注重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些作品或反映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愿望,或反映底层妇女的痛苦和对人权的追求,或反映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追求,或揭露封建宗法制和礼教的虚伪和残酷。“荆刘拜杀”是在杂剧和前代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结构组织有了明显的加强。每部戏都由一些分量较重的场次组成骨干,展现事件和矛盾的发展。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也较之以前更趋成熟。“荆刘拜杀”与《琵琶记》一起,完成了南戏的定型,为后来传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七章 *元代散曲*

一.元代散曲的兴起和发展

朱有墩《诚斋乐府》 隋树森《全元散曲》 共收录小令3800多首,套数470多套;其中有名有姓的作者220人,无名氏作品600余篇

“唐以前诗在诗,而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也,……今人之诗,唯泥题目、事实、句法,将以新巧取声名。虽得人口称,而动人心者绝少,不如俗谣俚曲之见真情而反能动人血气也。”(刘祁《归潜志》)

“自金元入主中原,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明人王世贞《曲藻序》)

【也不罗】、【者拉古】、【拙鲁速】、【古都白】、【唐兀歹】、【醉也魔沙】

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关汉卿、马致远、卢挚、姚燧、王和卿、杜仁杰等。后期作家:张养浩、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睢景臣、刘时中等。

二.元代前期的散曲作家

1.关汉卿的散曲创作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以宋词喻之,则汉卿似柳耆卿”。

“鬓鸦,脸霞,屈杀将陪嫁。规模全是大人家,不在红娘下。巧笑迎人,文谈回话,真如解语花。若咱得他,倒了葡萄架。”

“闻君偷看美人图,不似关王大丈夫。金屋若将阿娇贮,为君唱彻醋葫芦”

①.描写男女恋情的作品:

【双调·沉醉东风】 【南吕·四块玉】。

【双调·沉醉东风】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②自述身世,表明人生态度的作品:

【一枝花·不伏老】

一枝花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

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

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
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

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

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

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

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

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

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

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

烟花路儿上走!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反抗” “表达了作者不愿意与统治者合作的决绝态度”

《不伏老》表现了在那个骤然裂变的特殊时代作者所承受的思想负担,体现了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然转向给作者带来的痛苦的灵魂震撼。它所显示的,是作者突然失去精神支柱之后的不甘蹉跎、却又无可奈何而又深感悲凉的精神世界。

③.写自然景物和都市繁华的作品 代表作【南吕·一枝花·杭州景】

2.马致远的散曲创作

【双调·夜行船·秋思】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双调·天净沙·秋思】 “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国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3.白朴的散曲创作

叹世、写景和咏唱爱情

【仙吕·寄生草·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醃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强为旷达”

写景作品:【天净沙·秋】

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仙吕·点绛唇】

三.元代后期的散曲作家

1.张可久的散曲创作

张可久(1270?—1349?),字伯远(一作仲远),号小山,庆元人(今浙江宁波)。

贯云石:“奴苏隶黄”

山水、园林、名胜、旅情、怀古、述怀、归隐、闺情、时政、咏物、唱和、赠答……,

【正宫·醉太平】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

张可久散曲在艺术上的特点:

①.将俚俗的散曲典雅化,遣词造句就像传统的诗词,很少出现口语。好用典故。在元代散曲作家中,他是用典最多的一位。

②.注重形式格律。元代前期的散曲格律比较自由。张可久严格按照格律作曲,韵味和依调填词接近,同时重视对仗,刻意求工,富有精巧的形式美。

③.同前期散曲直陈其事、直抒胸臆不同。张可久的散曲语言多蕴藉含蓄,喜用象征、暗示手法,委婉表达思想情感。这就使散曲进入诗词境界了。

2.乔吉的散曲创作

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鹤笠翁,原籍太原,后移居杭州。“不占龙头选,不入明贤传”的“江湖状元”

所著杂剧11种,今存《扬州梦》、《两世姻缘》和《金钱记》

明人李开先将其与张可久比作“曲中李杜”

【双调·水仙子·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赵师雄 罗浮山

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

*第二编 明代文学(1368—1644)*

第一章 *明代概况*

第一节 *明代社会特征*

一. 明代社会政治特征

绝对的专制制度

正德年间的刘瑾、正统年间的王振、成化年间的汪直、天启年间的魏忠贤

“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作则垂宪”

“体乾法坤,藻饰太平” “ 法坤”——“发髨”,“ 藻饰 ”——“早失”。

“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 “汝用殊字,是谓我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

二.明代社会的经济特征

三.明代社会思想文化特征

1.恢复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

2.阳明心学的兴起

王守仁 字伯安 号阳明

王艮 李贽

第二节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明代文学以嘉靖(1522—1566)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前期戏剧 :朱权 朱有墩

前期诗文:宋濂 刘基

台阁体:流行于明永乐至正统年间,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诗文创作风格。以其均为台阁重臣而得名。从体裁上来看,这类作品多为应制诗(奉旨写诗)、颂圣诗、墓志铭和题序赠答之作;从内容上来看,歌功颂德、吟咏升平;艺术上追求雅丽雍容的风格。是文学发展的一股逆流。

于谦:《石灰吟》 《北风吹》

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首的诗文流派。因李东阳为茶陵人,故此得名。正对着台阁体的流弊,李东阳强调散文应高雅,讲究章法;诗则力宗杜甫,并致力于乐府古题的创作。茶陵派的创作,虽未彻底摆脱台阁遗风,但却为后来的文学复古运动开了先河,标志着明代前期粉饰太平的文风开始向复古的方向发展。

明代后期小说创作繁荣原因:

①.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学的要求。

②.印刷术的发展、书坊的增加,为小说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③.明代中期以来进步思潮的形成,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对小说的评点、改编和提倡,推动了小说的发展。

④.《西游记》的创作成功也为小说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繁荣的原因:

①.我国悠久历史、浩瀚的史籍,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②.宋元讲史话本的发展。特别是《三国演义》创作的成功,为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典范。

③.明代中期以后政治的黑暗以及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使作家不能随心所欲地反应现实,只好借历史影射现实。

④.一些作家远离人民、缺乏生活,只能以写历史作为创作的捷径。

代表作:

《列国志传》余邵鱼,大约是嘉靖、隆庆年间人。

《新列国志》 冯梦龙

清代 蔡元放 《东周列国志》

英雄传奇小说:

熊大木 《北宋志传》 《新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神魔小说:

《西游记》

《封神演义》(《封神榜》 《封神传》)100回 作者三说:许仲琳、陆西星、李云翔

艺术成就:丰富的想象、强烈的夸张、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人情小说: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

讽刺小说 :静啸斋主人 《西游补》。

公案小说 钱塘散人安遇时编集《包龙图判百家公案》。100回,94个故事

明代后期短篇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代后期的戏剧

徐渭的《四声猿》(杂剧剧本集 《翠乡梦》、《狂鼓使》、《雌木兰》、《女状元》)

李开先的《宝剑记》,52出

梁辰鱼的《浣纱记》,45出

王世贞的《鸣凤记》,41出

临川四梦:明代汤显祖四部传奇的总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因作者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四梦中以《牡丹亭》成就最大。作品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紫钗记》是作者对其旧作《紫箫记》的加工改写。描写的是霍小玉和李十郎对爱情的坚贞。《南柯记》和《邯郸记》分别取材于唐人传奇《南柯太守记》和《枕中记》,反映人生无常和宦海沉浮。

明代后期诗文:

前七子:明代作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以李梦阳、何景明的成就最高。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粉饰圣德,形式绮靡的台阁文风,主张复古、拟古,提倡读古书,以增长知识学问、开阔心胸视野,但却矫枉过正,走上了盲目尊古的道路。生吞活剥,食古不化。在创作上,以模拟古人为能,毫无个人独创,只是舍本逐末地学习古诗文的形式技巧,所以与唐代韩柳的古文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前七子的复古运动绵延百年,给明代及后世的文学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

后七子:明代文学家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他们在嘉靖、万历年间,继“前七子”之后,再次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拟古倾向较之“前七子”更甚。其诗文以模拟剽窃为能,有的作品甚至章章模拟、句句效仿。七子之间,也相互标榜,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公安派: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因三袁是湖北公安人,故此得名。针对着前后七子的复古逆流,三袁指出: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时代不同,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自然不同。不应该厚古薄今,一切对古人盲目模仿都是有悖于文学发展趋势的。在创作上,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要求文学充分表现作者的个性,反对复古派在文学表现方法上设置清规戒律,起到了反复古、反道学的积极作用。他们还主张用平易的语言来写作,运用大量俗语,不用任何典故。这些主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因二人都是竟陵人(湖北天门),故此得名。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公安派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反对复古、提倡抒写性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竟陵派所谓的性灵,较之公安派要狭隘。他们只承认那些表现“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作品才是“真有性灵之言”。在他们的作品中,看不到公安派的自由旷达,只能看到孤僻的情怀和对现实的冷漠,在冷静地观赏自然中自得其乐。其作品内容苍白空虚。为了追求怪癖的风格,不惜用险字、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子构造形式凑在一起,破坏了语言的自然美。

第二章 *《三国演义》*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及版本*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1315?—1385?太原人,杭州、东原(山东东平)、庐陵(江西吉安)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三国志》 《后汉书》 《资治通鉴》 《通鉴纲目》

李商隐《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讲史话本:《三分事略》 《三国志平话》

金院本:《赤壁鏖兵》、《刺董卓》

南戏:《周小郎月夜戏小乔》、《貂蝉女》

元杂剧:《单刀会》、《西蜀梦》等等

《三国演义》的版本:

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 “嘉靖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叶昼 “李评本”

清代康熙年间毛伦、毛宗岗父子 “毛本”《三国演义》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一.从史籍来看,历代统治者对于曹刘的态度是不断递嬗的。而每一次正统观念的递嬗,都取决于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西晋 《三国志》—— “拥曹反刘”

东晋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拥刘反曹”

北宋 《资治通鉴》——“拥曹反刘”

南宋 朱熹《通鉴纲目》——“拥刘反曹”。

二.在民间,“拥刘反曹”是一贯的思想倾向。

苏轼《东坡志林》:“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三.《三国演义》塑造了曹操和刘备两个鲜明生动的形象。这两个艺术典型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道德品质上都有着明显的对立。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反差,以“拥刘反曹”的倾向,表现自己具有人民性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和审美观。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

首先,仁慈宽厚与凶残暴虐的对立。

刘备:“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其次,忠义与奸诈两种道德品质的对立。

作品通过曹、刘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的对立,以其“拥刘反曹”的倾向,把刘备作为“仁政王道”的代表,歌颂仁义、忠信等儒家传统伦理,寄托作者“仁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同时把曹操作为“暴政霸道”的代表,在承认其雄才大略的同时,更谴责了他的残暴与奸诈。这正是作品“拥刘反曹”思想的背后所蕴含的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实三虚”的辩证艺术

“全实则死,全虚则诞”

《三国演义》的虚构手法:

\1. 张冠李戴、移花接木——街亭之战 怒鞭督邮 温酒斩华雄 草船借箭

2.于史无征,采用民间故事——桃园三结义 古城会 蒋干盗书 华容道义释曹操 孔明吊丧

3.根据历史史实铺陈演绎

《三国志·吕布传》:“布与卓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三国志·董卓传》:董卓“性刚而偏”。

第八回:王司徒巧施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4.沿用史实,对关键情节作出修改

二.典型人物的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特点:

1.以浓墨重彩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2.善于表现人物的气质神韵。

3.先概括人物的主要特征,然后用传奇性的细节和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4.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5.善于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在人物的塑造上的缺陷:人物性格单调,缺乏变化,没有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侧重神似,描写不够细腻。写帝王将相比较成功,而下层百姓却显得苍白无力。人物的语言个性化不够,缺乏生活气息。

三.出色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1.以斗智为主,智勇结合的战争描写。

2.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首先,作品既写了规模宏大的战役,又写了小规模的战斗;既有战役全景,又有战斗特写;既有火攻,又有水淹;既有陆地交锋,又有水上作战。所涉及战争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形式之繁,皆属世界文学中罕见。

其次,既写了战争的最高统帅,又写了前线总指挥,也有众多武将谋士,甚至还有对一般将校士兵的描写。使战争场面更为生动、复杂。

再次,将战争描写与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战争。

3.富有个性的战争描写。

第三章 *《水浒传》*

第一节 *《水浒传》的作者、成书及版本*

关于《水浒传》作者问题的主要观点:

1.施耐庵原创,罗贯中修订。明嘉靖,高儒《百川书志》。

2.罗贯中作。现代学者罗尔纲、何心(陆澹安)。

3.施耐庵作。现代学者王利器。

4.《水浒传》原本是70回,是施耐庵一人所作。后29回,是罗贯中狗尾续貂之作。明末金圣叹。

《宋史·徽宗本纪》

《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

南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

宋江的赞语:“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浪里白跳张顺的赞语:“雪浪如山,汝能白跳。愿随忠臣,来驾怒潮”。

《大宋宣和遗事》

元代水浒戏:

《梁山泊黑旋风负荆》 康进之

《黑旋风双献功》 高文秀

《同乐院燕青博鱼》 李文蔚

《大妇小妻还牢末》 李致远

《争报恩三虎下山》 无名氏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无名氏

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失败之后,有关水浒英雄的故事就在“街谈巷语”中产生,并且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接着又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和长篇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到了元代,又出现了大量的水浒戏。在这些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吸收和扬弃,通过艺术加工和再创作,最终形成了这部《水浒传》。

“繁本”(文繁事简)和“简本”(文简事繁)两大系统。

“繁本”和“简本”的主要区别:

1.“繁本”故事合理,描写细腻,文字优美流畅,文学性较强。“简本”完全相反。

2.绝大多数“繁本”都没有征田虎、王庆的情节。所有“简本”都有这一情节。

3.“繁本”与“简本”的回数、回目以及人物的绰号也有不同之处。

*繁本:*

1.“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100回。由明代杭州书坊“容与堂”刊刻,内有署名李贽评点文字(叶昼?)。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繁本。

2.“袁无涯本”:《李卓吾评忠义水浒全传》,120回。由明代苏州书商袁无涯刊刻,内有署名李卓吾的 评点文字。这是在“繁本”系统中唯一有征田虎、王庆情节的版本。

3.“金圣叹本”:“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70回,明末书坊贯华堂刊刻。据后人考证,这种版本极有可能是以“容与堂本”为底本,删去了后29回,将原书的第一回改成楔子,并在结尾加上了卢俊义惊梦的情节。

*简本:*

“英雄谱本”:《英雄谱本忠义水浒传》。是与《三国演义》合刻的版本。该版本刊刻于明末清初,共分两种:一种是115回,另一种是110回。鲁迅认为,这种版本虽然不是《水浒传》原本,但是也应该与原本最接近。

第二节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一.《水浒传》描写的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

1.在作品第16回“智劫生辰纲”中,白日鼠白胜唱了一首民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928年,陈独秀在其《水浒新叙》中指出:“这四句诗就是施耐庵做《水浒传》的主旨”。

1953年7月25日王利器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水浒〉与农民革命》:这首民谣从反映阶级矛盾的角度来看,丝毫不比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逊色。而且作品还明确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具体方法,那就是“袁无涯本”第七回的末尾两句诗:“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中插认旗”。

2.从梁山起义的纲领来看。梁山起义的纲领是“替天行道”。他们认为,这一纲领只能是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纲领。

3.从水浒英雄斗争队伍的发展形态来看,完全符合封建社会中一般农民起义队伍发展的规律。

4.水浒英雄的斗争矛头,虽然没有直接对准皇帝,但是也间接地打击了皇帝的统治力量。

第42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

“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

二.为市井细民写心说

基本观点:《水浒传》是以市井细民的政治观点、世界观、伦理观、审美观来表现、评价各个阶级、各个层次的各个不同人物。是站在市民的观察点去描绘整个世界,反应市民的情感、愿望。

1.《水浒传》展现了市民生活的广阔场景。

首先,对市井生活的描写,始终占据着全书的主导地位,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其次,作品对市民社会环境的描写,同人物性格的刻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起着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而且还影响着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宋江来到楼前看时,只见门边朱红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各有五个大字,写到:‘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

二.广大市民活跃在整个作品中。

三.作品表现了市井细民的利己主义原则。

关于《水浒传》的主题的其他几种观点:《水浒传》表现的是地主阶级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江湖豪杰与地主之间的斗争;忠义与非忠义之间的斗争;游民文化说;

水浒惊涛卷
英雄怒火燃
民间血和泪
朝廷骗与瞒
梁山泊弟兄都有苦
大宋朝官员多姓贪
苛政猛于虎
冤案堆如山
效忠无门路
仗义受刁难
忠也难,义也难
好人一生不平安
悲歌慷慨啊悲无用
借酒浇愁啊愁更添
反也难顺也难
委曲求全也枉然
忍忍忍,忍无可忍
逼逼逼,逼上梁山。

第三节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

一. 重视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一贯性、丰富性和差异性。

李贽:“《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教,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吴用:“义胆包天,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生同死。”

阮小五动问道:“教授到此贵干?”阮小二道:“教授如今在一个大财主家做门馆教学,今来要对付十数尾金色鲤鱼,要重十四五斤的,特来寻我们。”阮小七道:“若是每常要三五十尾也有,莫说十数个,再要多些,我弟兄们也包办得。如今便要重十斤的也难得。”阮小五道:“教授远来,我们也对付十来个重五六斤的相送。”吴用道:“小生多有银两在此,随算价钱,只是不用小的,须得十四五斤重的便好。”阮小七道:“教授,却没讨处,便是五哥许五六斤的,也不能够,须是等得几日才得。我的船里有一桶小活鱼,就把来吃酒。”阮小七便去船内取将一桶小鱼上来,约有五七斤,自去灶上安排,盛做三盘,把来放在桌上。阮小七道:“教授胡乱吃些个。”四个又吃了一回,看看天色渐晚,吴用寻思道:“这酒店里须难说话,今夜必是他家权宿,到那里却又理会。”阮小二道:“今夜天色晚了,请教授权在我家宿一宵,明日却再计较。”吴用道:“小生来这里走一遭,千难万难,幸得你们弟兄今日做一处,眼见得这席酒不肯要小生还钱,今晚借二郎家歇一夜,小生有些须银子在此,相烦就此店中沽一瓮酒,买些肉,村中寻一对鸡,夜间同一醉如何?”阮小二道:“那里要教授坏钱,我们弟兄自去整理,不烦恼没对付处。”吴用道:“径来要请你们三位。若还不依小生时,只此告退。”阮小七道:“既是教授这般说时,且顺情吃了,却再理会。”吴用道:“还是七郎性直爽快!”吴用取出一两银子,付与阮小七,就问主人家沽了一瓮酒,借个大瓮盛了,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阮小二道:“我的酒钱,一发还你。”店主人道:“最好,最好!”

阮小二:成熟、稳重、处事周全

阮小七:率真、直爽、处事简单

阮小五:介于小二和小七之间

二.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三.善于通过行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摸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说话的那些人。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 ”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林冲与众人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 ”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话犹未了,只见一个道:“差拨官人来了!”众人都自散了。武松解了包裹坐在单身房里。只见那个人走将入来问道:“那个是新到囚徒?”武松道:“小人便是。”差拨道:“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你是景阳冈打虎的好汉,阳谷县做都头,只道你晓事,如何这等不达时务!——你敢来我这里!猫儿也不吃你打了!”武松道:“你到来发话,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碎银有些,留了自买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到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那差拨大怒去了。又有众囚徒走拢来说道:“好汉!你和他强了,少间苦也!他如今去,和管营相公说了,必然害你性命!”武松道:“不怕!随他怎麽奈何我!文来文对!武来武对!”正在那里说未了,只见三四个人来单身房里叫唤新到囚人武松。武松应道:“老爷在这里,又不走了,大呼小喝做甚麽!”

四.善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

第四章 *《西游记》*

第一节 *《西游记》的作者、成书及版本*

吴玉搢 《山阳志遗》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大唐西域记》 弟子辩机 “皆有实录,匪敢雕华”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俗讲”底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三藏法师、猴行者和深沙神

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

第二节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第1回到第7回

第二部分:第8回到第12回

第三部分:第13回到第100回

小乘教法 大乘教法

取经路上的阻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险恶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幻化成的妖魔。如火焰山、黄风怪等等。

第二种是佛家诸神有意安排好的对取经者意志的考验。——“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第三种类型的障碍是邪恶势力的代表。

《西游记》主题思想的研究:旧说阶段、新说阶段、今说阶段。

一.旧说阶段:主要是指明清两代,包括道家说、佛家说和儒家说。

二.新说阶段:主要是指民国时期。这一阶段是以胡适的“趣味说”和鲁迅的“游戏说”为代表。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西游记考证》:“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对于旧说中的儒释道三说,鲁迅先生则认为“都是三教之徒随意附会之说”。

三.今说阶段:从1949年一直到现在。在“文革”期间,以“反抗说”、“革命说”和“起义说”为主。

“文革”结束之后

袁行霈文学史教材:作品是在游戏之作中表现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郭预衡文学史教材:作品主要侧重对明代中叶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折射。

章培恒文学史:倾向于鲁迅的“游戏说”,同时认为作品还表现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处境,寓涵着人必须历经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意义。

首先,作品通过取经的故事主要写了两个人物。在这两个人物的身上体现着人类的两种积极的本质力量——信心和勇气。

其次,作品在客观上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世风的堕落。虽然作品的形式是虚幻的,但是其内涵却是真实的。另外作者还揭示并嘲讽了人性中的诸多弱点。即使是在取经英雄身上的弱点,也毫不放过。

第三节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第一,作者以浪漫主义手法对唐僧取经的故事做出了大胆的、创造性的改造。整部作品充满了神奇虚构和艺术幻想的光辉。

郭豫适认为:如果作品仅以玄奘取经的史料为基础,并把玄奘作为主角,那么创作出来的只能是一部文学形式的宣扬佛教的“圣僧传”。像作品这样以民间文学作为创作基础,经过进一步修改和加工,更有利于摆脱真人真事的束缚,从而在作品中表现更广阔的显示内容。

第二,作品巧妙地把人物的思想性格与动物的体态结合起来,通过个性化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艺术形象。

第三,以诙谐的笔调寄寓严肃的讽刺,以玩世不恭的戏谑和愤世嫉俗的态度,发展了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

第五章 *《金瓶梅》*

第一节 *《金瓶梅》概况*

词话本《金瓶梅·欣欣子序》:“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嘉靖间大名士”

袁中道:《游居杮录》: “绍兴老儒”

《金瓶梅》版本两大系统:词话本和崇祯本

词话本:《新刻金瓶梅词话》,万历45年

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 崇祯年间刊刻

​ 《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康熙34年 内有张竹坡评点

词话本与崇祯本的区别:

1.崇祯本没有词话本中那么多诗词小令等韵文,主要是散文叙述。

2.词话本的回目比较粗糙,不工整;崇祯本的回目对仗工整,文字细腻。

3.词话本没有绣像;崇祯本有绣像200幅。

4.词话本有欣欣子序、东吴弄珠客序和廿公跋;崇祯本没有欣欣子序。

5.词话本以《水浒传》中的“景阳冈武松打虎”为开端,而且书中情节还涉及到了宋公明、王矮虎等水浒人物;崇祯本从“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开始,情节与《水浒传》的距离更远了。

第二节 *《金瓶梅》的主要情节及主题思想*

西门庆,号四泉

陈氏 吴月娘 应伯爵(白嚼)—— “娶妇谋财”。

妓女李娇儿 富商的遗孀孟玉楼 花子虚的妻子李瓶儿

陈氏的丫头孙雪娥 潘金莲

吴月娘的丫头庞春梅 家奴来旺的妻子宋蕙莲

李桂姐、李桂卿姊妹(李娇儿的侄女)

女婿陈经济 儿子孝哥 家奴玳安

明代中后期社会主要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迅速发展,商人阶层快速崛起,出现了许多累金百万的富商。

第二,明代中后期的统治阶层,从上到下淫荡之风盛行。

雒于仁 《酒色财气四箴疏》

何元郎—— “吃鞋杯” 王世贞——“作长歌以纪之”

戏曲家臧晋叔

文学家屠隆—— “情寄之疡”

第三,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方面抨击了封建礼教,肯定人欲人性,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思考。

《金瓶梅》的主题思想

一.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和政治上的腐败。

毛泽东: “《金瓶梅》没有传开的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黑暗”。

《水浒传》:“我有个亲戚在东京城里住,欲要送一担礼物去,就捎封书信问安。”

《金瓶梅》:“我有个亲戚在东京城内做官,姓朱名勔,现做殿前太尉之职。欲要送一担礼物去,就捎封书去问安。”

李外传 知府陈文昭 亲家陈洪 杨戬 蔡京

二.作品揭示出官商勾结是中国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时期的必然现象。

三.作品中的性描写是对“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是一场“性思维”的革命。

“鄙秽不堪入目” 袁宏道:“满纸云霞”。

四.作品还表现了金钱的力量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冲击。

郑爱月 王皇亲

五.作品通过西门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欲的反思,表现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的罪恶。

第三节 *《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一.真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开始了我国古典小说由故事型向生活型的转变,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和现实性。

其一.作品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800余人。从仅从亲属关系上来看,有祖孙、父子、母女、叔嫂、叔侄、姑表、姨表等等,几乎囊括了中国家庭和亲属关系中的全部称谓。

其二.作品用艺术的手法勾勒出明代中晚期的民间百业图,其人物职业近百种。官吏、衙役、船夫、轿夫、布贩、盐贩、医生、优伶、娼妓、乞丐,林林总总,纷纭复杂,竖起了一座众生百态的缤纷画廊。

其三.作品还保存了丰富而又珍贵的戏曲资料。从剧种来看,就不下十余种,从剧目来看,也有30余部。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散曲。

其四.作品还包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料。仅酒类就有十几种之多。其他的食品如各种主食、糕点、糖果,也不下200余种。在这方面,就是后来的《红楼梦》也无法与之匹敌。

二.《金瓶梅》率先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首创了回环型的网状结构。

一线串珠的板块结构

《金瓶梅》的结构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这张网以细节和由细节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为经纬,以西门庆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几乎把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尽收其中。这样的网络结构,能够使作品的情节发展突破时间的限制,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向无限的空间延伸,形成一个既有横面空间,又有纵向时间的艺术化格局。

三.作品背离了传统的美学原则,从歌颂理想变成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时空前的,是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的一大转变。

林太太 “节义堂” “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勋功并斗山”

首先,整个作品充满了绝望,看不到一丝光明,令人窒息。

其次,在描写丑的时候,不能把握好分寸。尤其是对于淫乱生活的描写,还渗透着欣赏之意。

再次,作者不懂艺术辩证法,没有认识到生活向艺术的转化不是自然主义的照搬,而是要经过加工与提炼。

四.《金瓶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首先,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不仅形象鲜明,富有个性化特征,而且还极具典型意义。

孟玉楼:“论起来,男人死了多少时,服也还未满就嫁人,使不得。”吴月娘:“如今年程,论什么使的使不的。”

其次,作品还克服了以前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单一化、平面化的倾向,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趋于多元、立体。

王招宣 张大户 武大

第六章 *《牡丹亭》*

第一节 *汤显祖及《牡丹亭》的情节*

汤显祖 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江西临川人。

太常寺博士

“临川四梦”也 ( 《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罗汝芳 王艮 “众生皆贵” “以情抗理”

汤显祖的戏剧理论:

第一,从戏剧发生学的角度出发,主张“缘情”说。认为戏剧创作是为了宣泄情感,所以戏剧作品就应该表现、张扬情感。而情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至情,所以戏剧作品的最高境界就应该表现这种至情。这种至情能够使人超越生死,也能使人摆脱礼教。

第二,在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上,主张“真”与“奇”。即要求作品具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不拘一格、不落俗套。

第三,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注重作品内容,反对外在形式对作家艺术个性的束缚,但也不反对自然而就的音律美。

第四,强调戏剧的社会功用。认为戏剧是情感的乐章,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它能够鼓舞人们张扬个性,使被束缚的心智重新舒展。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共2卷55出 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杜宝 杜丽娘 腐儒陈最良 柳春卿——柳梦梅 石道姑

第二节 *《牡丹亭》的情爱思想*

汤显祖:“平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首先,《牡丹亭》是一曲“情”的颂歌。在这部作品中,“情”具体指的就是男女之情,即情爱。全剧以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情爱的歌颂和描写。一个是情爱的自然产生,另一个是情爱的巨大力量。

〔旦作惊介〕咳,听春香言话,俺丽娘瘦到九分九了。俺且镜前一照,委是如何?〔照介〕〔悲介〕哎也,俺往日艳冶轻盈,祭何一瘦至此!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春香,取素绢、丹青,看我描画。〔贴下取绢、笔上〕“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绢幅、丹青,俱已齐备。〔旦泣介〕杜丽娘二八春容,怎生便是杜丽娘自手生描也呵!

  【雁过声】〔照镜叹介〕……影儿呵,和你细评度:你腮斗儿恁喜谑,则待注樱桃,染柳条,渲云鬟烟霭飘萧;眉梢青未了,个中人全在秋波妙,可可的淡春山钿翠小。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的“至情”境界

其次,《牡丹亭》还展示了杜丽娘的自然情欲最终如何得到了现实的承认,即在封建社会中,男女情爱对礼教纲常的战胜,表现了“以情抗理”的胜利。

第三节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首先,情节构思离奇曲折,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次,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再次,语言典雅清丽。作品以诗的语言,抒情的笔触刻画人物,描写景致,点染气氛,使许多场景都因语言的凝练、优美而极具诗情画意。

*第三编 清代文学*

第一阶段:从清建国一直到雍正末年(1644—1736)。

第二阶段:从乾隆一直到道光20年(1736—1840)。

第三阶段: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清灭亡。

第一章 *清代社会特征*

首先谈一下清代社会的政治特征。

一.再次确立了朱熹思想的统治地位。

“尊儒重道” 李光地 《朱子全书》

二.加强对知识分子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首先,大兴文字狱。

其次,通过一系列政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博学鸿儒科(博学宏词科)

清代的经济特征。

清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

一.清初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对清代的社会思想、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肯定“私欲”,强调“公欲”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主制的实质就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不惜“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二.朴学的兴起。

“乾嘉学派”——桐城派散文、翁方纲的“肌理说”、卖弄才学的小说

第二章 *清代前期的文学概况*

清代前期文学创作的特点:

1.文体兼备。诗、词、散文、小说、戏剧弹词等说唱文学应有尽有。其中以小说戏剧成就最高。

2.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激烈斗争,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特征。或感慨兴亡,或指责时弊,或追求超脱,或润色鸿业,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充分的体现。

3.由于清代处在封建社会的结束时期,也是封建文化最后一个繁荣的时期,再加上文学创作中因袭、复古之风盛行,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总体上呈现出某种总结时期的特点。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小说*

一.清代前期的英雄传奇小说

《后水浒传》、《水浒后传》和《说岳全传》

《后水浒传》 “青莲室主人辑” 10卷45回。

宋江——杨幺

卢俊义——王摩

吴用——何能

李逵——马霳

《水浒后传》成书于康熙初年,全书8卷40回。作者陈忱。

“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说岳全传》 《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 80回 “仁和钱彩锦文氏编次”,“永福金丰大有氏增订” 成书于康熙年间

创作原则:“实者虚之,虚者实之”

牛皋——李逵

二.清代前期的历史演义小说

《隋唐演义》20卷100回,成书于康熙34年(1695)之前。作者褚人获,字稼轩。

全书三个方面的内容:

1.隋末宫廷故事。主要以隋炀帝和朱贵儿的艳情为中心,表现了隋炀帝的残暴和荒淫。

2.唐代宫廷故事。以唐明皇杨玉环的风流艳事为线索,表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骄奢淫逸。同时还写了李世民杀害兄弟、武则天谋杀亲夫,揭露了统治者的争权夺势、尔虞我诈。

3.草寇英雄的故事。描写了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追随李世民打天下的传奇经历,颂扬了他们的侠义勇武。

“新异可喜”

《东周列国志》 蔡元放 23卷 108回

三.清代前期的才子佳人小说

结构特征: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姻缘受阻——及第团圆

《玉娇梨》,4卷20回。“荻岸散人编次”

《好逑传》,18回。“名教中人编次”

四.清代前期的世情小说

《醒世姻缘传》(《恶姻缘》)共100回,题署为“西周生辑著”。胡适和孙楷第考证西周生就是蒲松龄

地主家的少爷晁源 妓女珍哥 妻计氏

晁源托生为狄希陈,仙狐托生为其妻薛素姐,计氏托生为其妾童寄姐 珍哥又托生为狄希陈的婢女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戏剧*

“垂戒来世”、“惩创人心”

苏州派:明末清初出现于苏州的戏曲流派。以李玉为首,还有朱素臣、朱佐朝、邱园。由于他们经常组织带有集体创作性质的写作活动,又都是苏州人,故此得名。他们对现实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清入关之后,他们拒不参加科举,以布衣身份从事创作。苏州派的代表作品有李玉的《清忠谱》、 “一人永占”( 《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朱素臣的《双熊梦》等等。他们的剧作多能联系社会实际,思想性较强。在艺术上广泛地吸取了各种民间艺术的营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描绘,风格自然质朴,生活气息浓厚。

李渔的戏剧创作及其戏剧理论。

李渔(1611——1679?),字谪凡,号笠翁。

《笠翁十种曲》 《闲情偶寄》

1.强调戏剧创作必须对现实生活做出客观真实的描写,使之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反对把戏剧创作变成泄私愤、报私仇的工具,或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作为个人消遣之用。

2.确立主题与题材,突出主要戏剧冲突。他认为主题是通过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来表现的,这就要求戏剧作品既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又要有体现这一中心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事件。而其他的人物和事件,则是围绕着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展开的。同时,作品中只能设置一种主要矛盾冲突,其他次要矛盾冲突只能为之服务,不能喧宾夺主。

3.主张独创,追求新奇。他把新、奇、美三者统一起来。认为只有新才能奇,才能美。他不但强调每个人应该具有自己的创作特点,而且认为就某个人来说,其创作也应该有不同的变化。

4.针对着古代戏曲偏重于音律词采的倾向,提出了“结构第一”的思想。李渔所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在具体创作前,在构思中形成的作品的基本框架。他认为音律即使有创造,也还是按谱填词,而结构必须是全新的创造。所以结构是一篇作品成败的关键。

5.强调戏曲语言和通俗化和形象化。他认为戏曲不仅读书人看,普通百姓也看。而且看戏不像阅读文章,可以反复咀嚼。所以戏曲语言“贵浅而不贵深”。同时要求作品人物的语言要具有个性化特征,能够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神韵。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诗、词、文*

江左三大家: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的合称。因三人都是江左人,故此得名。钱谦益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力排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诗必“有本”,以为“国风”、“小雅”、《离骚》及李杜之作皆发自肺腑,莫不有本。其诗风格接近晚唐和宋代作品,并有所创新。其诗作集于《初学集》、《有学集》和《投笔集》。吴伟业诗作取法元白诸家,其七言歌行文词清丽、音节和谐。早期作品绮丽华美,明亡之后多苍凉激荡之作。代表作:《圆圆曲》、《芦州行》等。龚鼎孳以七绝见长,多为声情悲壮、感慨兴亡之作。著有《定山堂诗集》。三人对清诗的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钱吴二人由于缺乏民族气节,为后人不齿。

神韵说:清代前期王士祯(禛)的诗歌主张。王士祯吸取了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理论,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实际上就是注重一种非人力强求而能达到的灵感的爆发,而非苦思强作,并在此基础上抒发一种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使人感到回味无穷。

阳羡词派:清代前期词流派之一,以粗犷豪迈著称。由于该派词人都是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此得名。该派词人以苏辛为楷模,但也不免流于粗率。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维崧。他的词作颇具“新乐府”精神,广泛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无论小令长调,多以豪情盛气出之。然而豪情有余,沉厚不足,往往剑拔弩张,缺乏必要的含蓄。

浙西词派:代表人物朱彝尊。字词工丽,但内容贫乏。

纳兰性德

代表作:《侧帽集》、《饮水集》(岳珂《桯史·记龙眠海会图》)

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魏禧代表作:《大铁椎传》

第三章 *《聊斋志异》*

第一节 *作者及创作过程*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生于崇祯13年(1640),卒于康熙54年(1715)。山东淄川人(今山东淄博)。

父亲蒲槃

《聊斋文集》

《农桑经》、《日用俗字》

最早的一篇:作于康熙7年(1668 )的《地震》

最晚的:作于康熙46年(1707 )的《夏雪》和《化男》

素材来源:一是来自搜集到的传闻;二是来自于他人之书。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孤愤”:其一,不满社会现实,抒写激愤,消释块垒;其二,肯定自我,幻想美好人生,表现其对生活的理想。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第一,暴露现实社会政治黑暗,同情人民的反抗斗争。

首先,许多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和黑暗的官场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促织》

《王成》

异史氏曰:富皆得于勤,此独得于惰,亦创闻也……懒中岂果有富贵哉?

《席方平》

《梦狼》 异史氏曰: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既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

其次,作品揭露了土豪恶霸的作恶多端,同时也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

《向杲》

《商三官》、《梅女》、《侠女》

第二.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希冀整肃文场。

首先,揭露了科场中的优劣颠倒和衡文不平,表现了作者对科场舞弊的痛恨和对士子悲剧的同情。

《司文郎》 王子平 余杭生

《三生》

《余去恶》

“昔余采芹时,可曾冠童试。今汝应童科,亦能弁诸士。微名何足道,梯云乃有自。天命虽难违,人事贵自励。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

第三.讴歌男女情事,寄托人生理想。

首先,倡导真挚爱情,追求理想的家庭婚姻生活。

《小谢》 书生陶望三 小谢和秋容

《翩翩》和《细侯》

其次,赞美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抨击封建势力对他们情感的禁锢。

《鸦头》 妓女鸦头 书生王生相爱

《连城》 连成 乔生

第四.抨击丑恶世风,歌颂高尚情操。

《崂山道士》

《夏雪》 “下者益谄,上者益骄”

《凤仙》

《王六郎》 《水莽草》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一.继承并发展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优秀传统,“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首先,继承了志怪、传奇所开辟的一切题材领域,将神、灵、狐、仙作为描写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大胆地创新。把美好的爱情、鲜明的政治态度、独特的社会见解融入到超现实的题材中。

《离魂记》——《倩女离魂》

《长恨歌》——《长生殿》

《莺莺传》——《西厢记》。

《续黄粱》——《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

《凤阳人士》——白行简的《三梦记》

《窦氏》 “抑何其忍!而所以报之者,亦比李十郎惨矣!”

《叶生》 “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

其次,融合并发展了六朝小说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唐人传奇的现实主义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独特的外表、兴趣、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通过准确生动的细节描绘,突出其主要特点,寥寥几笔使之跃然纸上。

婴宁 小翠 青凤——狐仙

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立,生揖之。媪曰:“此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生曰:“小生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又问:“甥妇阿谁?”答云:“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小翠 王太常的傻儿子

青凤 耿生

“輒俯其首”——“骇而退却”——“则羞惧无以自容,俯首倚床,拈带不语”——“嘤嘤啜泣”,“梨花带雨”

三.《聊斋》中的许多形象都是由花木禽兽幻化的。作者一方面赋予他们人的相貌和性格,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原物的特征。

苗生——虎精——性格粗犷;

葛巾——牡丹精——遍体异香;

阿纤——鼠精——善于积粟;

绿衣女——绿蜂精——“绿衣长裙,婉妙无比”, “腰细殆不盈掬”,“ 声细如蝇,裁可辨认。而静听之,宛转滑烈,动耳摇心”。

鲁迅:“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四.情节安排避免平铺直叙,力求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腾挪跌宕,委屈多变。

《西湖主》 陈生 猪婆龙(扬子鳄)

五.《聊斋》中的故事情节虽然曲折多变,但脉络清楚、层次井然,且首尾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六.对诸子百家、《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唐宋古文兼收并蓄,又大胆地吸收了民间口语、俚语,形成一种古雅简洁、清新活泼的风格。

《红玉》:“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问其姓名,曰:“妾邻女红玉也。”生大爱悦,与订永好。女诺之。夜夜往来,约半年许。”

第四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

吴敬梓,生于康熙40年,卒于乾隆19年(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秦淮寓客。

父亲吴霖起 拔贡 江苏赣榆县教谕

博学鸿儒科

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刻本,共56回

《文木山房集》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创作动机:揭示封建末世精神文化危机,寻求疗救药方。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其一,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尖锐批判;其二,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三类人物形象:

第一类人物: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形象。(周进和范进)

周进——“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梅玖 “小友”。

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比如童生进了学,那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称为“小友”。就如女儿嫁人:嫁时称为“新娘”,后来称呼“奶奶”,“太太”,就不叫“新娘”了;若是嫁与人家做妾,就算到头发白了,还要唤做“新娘”。

宝塔诗: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不揭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丁祭肉( “胙肉”)

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著,散著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般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过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周进和范进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科举功名所牵动。一个久困科场,寻死觅活;一个科考侥幸,狂喜发疯。二者相互衔接,构成一个互补的结构系统。这些情节显示出,在科举制度下毒害,无论每一个儒生的具体遭际如何,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正常的人性。作品正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造成人性异化的社会和制度。

第二类人物:一些打着儒家伦理纲常旗号的假儒。这些人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从某种角度讲,他们既是封建道学的忠实维护者,又是封建道德最有力的破坏者。

王德、王仁兄弟 严监生 赵妾

王仁:“舍妹真是女中丈夫,可谓王门有幸。方才这一番话,恐怕老妹丈胸中也没有这样道理,还要恍恍忽忽疑惑不清,枉为男子。”

王德又说:“你不知道,你这一位如夫人关系你家三代。舍妹殁了,你若另娶一人,磨害死了我的外甥,老伯、老伯母在天不安,就是先父母也不安了。”

王仁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你若不依,我们就不上门了!”

两位道:“有我两人做主。但这事须要大做。妹丈,你再出几两银子,明日只做我两人出的,备十几席,将三党亲都请到了,趁舍妹眼见,你两口子同拜天地祖宗,立为正室,谁人再敢放屁!”

李贽:“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匡超人

第三类人物:一些以名士自诩的儒生。他们虽然在功名上不得志,但是又不愿意像周进和范进那样苦熬。而是投机取巧,混充雅士,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

吴敬梓的堂兄吴檠——杜慎卿

季苇萧

作品通过对这三类人物的揭露和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知识分子所承荷的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作品所探究的,不仅限于知识分子的命运,而且还有通过他们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作品中所有被揭露、讽刺的形象,都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某些侧面,而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呼唤着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扬弃。

第二方面的内容:作品在揭露、讽刺士林丑态的同时,也塑造了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主张。这些人物也分为三类,代表了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理想中的心理历程。

第一类人物是那些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个性解放的具有初步叛逆精神的形象。这类人物以杜少卿为代表(杜慎卿的堂弟)。

杜少卿

首先,他视金钱如粪土,体现了一种不为物累的名士风度。千金散尽之后,布衣素食,心境淡然,安于山川朋友之乐。

其次,他鄙夷科举制度,蔑视功名富贵,瞧不起科举出身的人。最后,他大胆否定封建权威,挑战封建礼俗,表现了离经叛道的可贵精神。

《诗经·郑风·溱洧》

第二类理想人物:讲究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面对世风日下,他们企图用温和的方式进行改良。在这一类人物中,以虞育德最为典型。

“恕” “中庸” “儒道互补”

伯夷、柳下惠、陶靖节

第三类理想人物:第55回塑造的四位市井奇人: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作裁缝的荆元。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儒林外史》的讽刺,能够面向社会,挖掘其社会根源,把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了讽刺的客观真实性。

2.作者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做出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表现其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

3注意借喜剧性的情节,揭示悲剧性的内容,讽刺冷峻、振聋发聩,显示了作品讽刺的深刻性。

4.善于运用含蓄、委婉的讽刺手法,冷静自然、不动声色,使作品达到了一种既包含情感,又超然洒脱的艺术境界。

5.作品熟练地运用了一些讽刺手法。一是前后对照。二是当面戳穿法。

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

二.《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线索,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以其他一些人物为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正如鲁迅所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这一形式,既是对前人长短篇小说和史传文学结构艺术的继承,也是从本书实际出发的独立创造。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具有变化多、趣味浓的审美效果。使各阶层众多人物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好像后浪推前浪,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形成长卷式的连绵不绝的画面。

第五章 *《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及《红楼梦》的成书、版本*

曹雪芹(1715—1764),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丰润说、辽阳说、铁岭说、武阳说。

曾祖曹玺 祖父曹寅 伯父曹颙 父亲曹頫 江宁织造

“右翼宗学”( 正黄、正红、镶红、镶蓝)

《风月宝鉴》—— “贾瑞起淫心”、“正照风月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红楼梦》版本两大系统:抄本和印本。

抄本:

1.甲戌本。由胡适发现,于乾隆19年抄写,现存16回残本。

2.己卯本。乾隆24年抄写,现存40回。

3.庚辰本。乾隆25年抄写,缺64、67回。

4.戚序本。乾隆34年抄写。内有戚蓼生的序文,完整80回。

印本:

程伟元、高鹗

“程甲本” “程乙本”

第二节 *《红楼梦》研究概况*

鲁迅:“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旧红学:

红学批评派的始祖王国维 在光绪30年(1904) 《教育世界》杂志 《红楼梦评论》

“人生之痛苦与其解脱之道”

“此书中之人,又与生活之欲望、相关者,无不与痛苦相始终”

索隐派: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傅恒家事说,明珠家事说,和珅家事说,张侯家事说

1916年 王梦阮、沈瓶庵 《红楼梦索隐》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 董小宛

蔡元培 1917年出版《石头记索隐》 “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贾赦——刑部 贾琏——户部 李纨——礼部

新红学

胡适1921年7月发表的《红楼梦考证》:“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只有运用我能力所能搜集的材料,参考互证,然后抽出一些比较的最近情理的结论,这是考证学的方法。”

“自叙说”

“《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

俞平伯《<红楼梦辩>的修正》:“我们说人家猜笨谜,但我们自己做的即非谜,又类乎谜,不过换个底面罢了。”

第三节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一.宝玉的爱情悲剧

“四不愿”和“四愿”。

1.不愿走读经书、考科举、做朝官的传统人生之路,而乐于凭兴趣读书、凭志趣交友。

2.尊重、关怀、体贴身边的女子,不愿意当老爷奴役丫鬟,而乐于与丫鬟平等相处。

3.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渴望情投意合的自由爱情。

4.不愿受封建礼教及各种陈规陋习的约束,乐于过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生活。

1.宝黛的感情是在两小无猜的耳鬓厮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2.宝黛的爱情是在共同的理想,相同的志趣的基础上最终成熟的。

“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姑娘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我没福。”(第28回)

“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得这样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第36回)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这是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定如此,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二.“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性大悲剧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第1回)

宝钗形象的矛盾因素:

首先,作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却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则,否定女子拥有才学的必要性。

宝玉“绿玉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绿蜡”

唐人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

黛玉:“阶露团朝菌”

湘云:“庭烟敛夕棔”—— “朝开夜合”

“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叉认得了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子夏:“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其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宁静淡泊,与对封建理想和道德的炽热追求。

“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再次,待人接物的热情随和与无情冷漠。

“小惠全大体”

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元春的悲剧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迎春的悲剧

贾母说了声“请”,刘姥姥就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饭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鼓起了腮帮子。众人先是一愣,听了以后,上上下下便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憋不住,把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在桌上直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的怀里,贾母笑得搂住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用手指着凤姐,笑得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憋不住了,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整个扣在迎春身上;惜春离开了座位,让她奶妈揉肚子。丫鬟、媳妇们无不笑得弯腰屈背。只有凤姐和鸳鸯二人憋着,一个劲儿地让刘姥姥吃菜。

“无迹之迹之笔”

迎春:“罢,罢!不能拿了金凤来,你不必拉三扯四的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就是太太问时,我只说丢了,也妨碍不着你什么,你出去歇歇儿去罢。何苦呢?”

绣橘:“姑娘虽不怕,我是做什么的?把姑娘的东西丢了,他倒赖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银子,这如今竟要准折起来!倘若太太问姑娘为什么使了这些钱,敢是我们就中取势?这还了得!”

迎春:“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加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太太们要问我,可以隐瞒遮饰的过去,是他的造化;若瞒不住,我也没法儿,没有个为他反欺枉太太们的理,少不得直说。你们若说我好性儿,没个决断,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叫太太们生气,任你们处治,我也不管。”

探春的悲剧

“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状”

题诗曰:“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卓越的才干、远大的志向、敏锐的洞察力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凤姐:“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清狂人,先要姑娘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庶出不要的。”

惜春的悲剧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的“异样女子”的形象。她们有着纯洁的心灵和情感,绝世的风姿和才华。在此,作者不仅表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而且还举起了“女尊男卑”的旗帜。然而,作品中的这些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却几乎无一逃脱香消玉殒的结局。作者在对她们的遭遇寄寓深切同情的同时,又为读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是什么制造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女性大悲剧。而这一问题本身,就体现出作者对于封建伦理的批判精神

三.封建家族没落的悲剧。

最后更新于 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