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一)

发布于 2020-02-26  254 次阅读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三、中国美学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1.史前期

史前考古发现间接证明“美学思维”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文化遗址;山顶洞人把石珠、贝类等穿孔串联成项链,说明其已有了审美意识,原始审美与巫术混同,但它源远流长。

“审美”、“美学思维”、“美学”:

“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

“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

“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古代发生期

中国上古卜辞和金文中已经出现“美”字。这说明,中华审美意识的符号观念化,最晚也可以上溯至殷商时期。

与美相关的理论思考:

(1)老子对流行审美提出深层的辩证思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道德经》

(2)柏拉图区别“美的”和“美本身”,追寻审美现象之本源。 美是难的。——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结论:

在美学思想的古典发生期,无论东西方,其审美观念均具有突出的宽泛所指特性。从自然宇宙到器物制度与形体容貌,均可纳入审美评价。

古代发生时期的美学思维多以零散的议论出现,并且往往与宗教崇拜、伦理学、文学艺术理论或者科学技术的议论混杂在一起,很少有专著。

上述这些特性不仅表现出古典美学尚不独立的性质,而且也反映出审美融渗于生活整体的古代生存方式及其文化特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1.美学诞生的近代背景

鲍姆加通1750年出版《埃斯特惕卡》,首次使用Aesthetica这一术语,指“感性认识的科学”,日本与中国学者将其翻译为“美学”,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鲍姆加通是在十八世纪近代学科分化独立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建立美学学科的,这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和代表性。
维柯《新科学》的“诗性智慧”

英国经验派哲学的“道德感”(moral sense)与“内感觉”(inner sense)

休谟对“趣味”(taste)专题研究

夏夫茨伯里提出了“审美无利害”命题

法国夏尔·巴图神父《归结为单一原理的美的艺术》(1746)一书提出的“美的艺术”(beaux-arts)。

《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百科全书》(1751),将这种独立的美学与艺术美观念作为确定的知识普及向全欧洲。

众多分化独立的学科,是工场手工业开端的分工与职业行会的教育对应体。

美学作为近代学科独立,是和近代学科群独立相关的。

美学与近代一批学科独立,属于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学术教育组成部分。

2.德国古典美学范型

康德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加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念,将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足鼎立。

审美无利害及艺术自律成为康德所奠基的近现代美学的范型。这一范型一方面使审美与艺术独立于生活内容而突出形式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本体价值高度高扬审美与艺术批判并指导生活的地位。

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浪漫的社会生活方式设计同时构成空想社会主义美学。在空想社会主义蓝图中,审美与艺术不再与社会分离对立,反而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就是生产与生活自身的特性。

3.现当代西方美学

(1)心理学经验美学

​ 关注生理与心理的经验实证,以代替哲学美学形而上思辨。

(2)分析美学

​ 对美学概念进行逻辑与经验相结合的分析审查;狭隘压缩了审美经验,从而将美学引向形式主义。

(3)美学的文化学转向

​ 20世纪后半叶,美学扬弃分析美学的形式主义,返回生活实践。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法国艺术社会学、英国的文化研究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等。

三、中国美学

三种中国美学:**

1.中国古典美学

​ ——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

2.“美学在中国”

​ ——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

3.“中国美学”的重建

​ ——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

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

1.实践人学观,使美学成为一门现代人文学科。

​ “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从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2.以“美的劳动”更新了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基于生产-生活本身的现实审美眼光。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不能仅视为一个流派,而是现代美学制高点。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1.艺术

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 (1)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构成 (2)审美意识

​ (1)社会美

​ (2)自然美

审美活动存在领域 (3)艺术美

​ (4)美育

​ (1)崇高

​ (2)悲剧

审美范畴 (3)喜剧

​ (4)优美

​ (5)丑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 (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

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 (2)社会科学——社会(客体)

​ (3)人文科学——人(主体)

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 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2.美学与心理学

​ 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

​ (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 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

​ 审美经验在此呈现为主体这样一种情感状态:它似乎谢绝任何理性的解说而沉默体验。美学所能做的,是对这一审美状态主体构成条件的反思或审美类型的概括(如“优美”范畴),甚至对这一审美状态在人生与世界观中的价值意义加以阐发。

​ 这些都是区别于(自然与社会)实证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

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意味”、“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本章小结

关键词:美学思维; 审美活动; 人文学科; 哲学思维; 人文体验

“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美学思维”则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这种理论自觉形态;

​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 美学是主体性人文理论学科;美学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哲学思维的思辨力,而且要求审美乃至所有精神经验的敏锐体验,这二者结合所形成的意象思维运动,是基于内在体验对所“看”(直观)到的审美本质的描述性概括。

最后更新于 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