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尼采“上帝死了”的思考

发布于 2019-03-20  236 次阅读


“上帝死了”是尼采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观念,它同基督教信仰上帝的思想和欧洲传统价值观是针锋相对的,在尼采逝世后,哲学界围绕尼采的话题展开了长久争论。其实在尼采之前,“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已被多种科学发现动摇:哥白尼于1543年在《天体运行论》中完整提出“日心说”模型,对教会力推的“地心说”和神创论产生巨大打击;达尔文于1859年的进化论指出,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并非由上帝创造。可以说,在科学层面,上帝确实无法继续存在了。

在哲学层面,尼采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阐述了“上帝已死”。他在《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卷中写道:“从前魔鬼这样对我说过:‘连上帝也有它的地狱,那就是他对人类的爱。’最近我又听到这样的话:‘上帝死了;上帝死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在《快乐的科学》第三卷中,尼采以一个疯子的口吻描写上帝死于人的谋杀:“上帝去哪儿了?他大声喊道,‘我要对你们说 ! 我们已经杀死了他 ——你们和我!我们都是谋杀犯!’”我对“上帝死于同情”有如下看法:基督教传统中,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圣经》中讲人类(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堕落,上帝承担了救赎人类的伟大使命。尼采曾说“人类是一条污浊的河流 ”, 他认为人性的本源就是恶的,那么无论上帝如何救赎也无济于事了,既然上帝无法救赎人类,上帝自然不必存在,所以尼采的“上帝死于同情”是可以在自己的论述中被证实的。当然,尼采的哲学范畴属于存在主义哲学,并非要研究“上帝是否存在”这一命题,而是着重于“存在的意义”

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说道:“确实,当我们听到“旧上帝死了”的时候,我们哲学家和自由的灵魂就像感受到了一缕新的阳光洒在了我们身上;我们的心充满了感激,惊叹,预感和期待。”这部分体现了尼采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有违人性的,上帝存在的虚伪使人丧失了应有的本能。上帝的死带来了新希望,上帝死了,人才得以追求知识,重建价值。基督教传统认为自亚当后,所有人都有“原罪”,必须遵循上帝的指示净化和拯救自身的灵魂,同时使信教者憧憬来世和天堂。这种观念对当时的西方世界是毫无进步意义的,尼采多次说出“上帝已死”,在我看来不是上帝的肉体死去,而是包含着多重含义:首先,基督教信仰上帝的精神寄托应该被破除,向往来世和彼岸世界的观点也不应存在,人应该注重现实和现世;再者,尼采的“上帝已死”体现了对欧洲传统价值的批判,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虚无主义。上帝死了,一切关于上帝的价值便不复存在,那么久必须建立新的价值,即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

关于人和价值,尼采在书中提到:“评价就是价值”、“要做个创造者,总是要破坏”。在道德方面,尼采认为道德是不存在的,道德评判本身就是有违人性的。但基督教的发展使这道德评判这一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脑海里,人人生来都是罪人,都必须向上帝赎罪,所以人才无法发掘生命的真正意义。基督教的罪恶是限制否定生命的,因此尼采才宣扬“上帝死了”这一言论,当然,实证科学的成熟和各种科学理论的发展为这一言论的宣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相对于基督教的奴隶道德,尼采创造了主人道德,并引申出了“超人”的观念。尼采给了人类一种重新观察世界的角度,他的哲学思想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分界线,同时也产生了无数争议,于我而言,尼采的思想仍是要多加深究的。

我认为尼采想诉诸世人的是,人不需要向往着天堂或担忧地狱,要为当下、为个人生活而活。人生的价值,不应是苟且偷生,所以每个人都应健全地生活着。

最后更新于 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