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二)

发布于 2018-07-07  423 次阅读


1.伤痕小说的特点:

概念: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最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毒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伤痕文学的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存在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比较幼稚。

特点:1.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以写真实,吐真情,揭真相为基本追求,具体深入地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和广大人民的不幸遭遇,恢复了现实主义文学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使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

2.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人道主义精神。伤痕小说大胆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肯定人的个性的丰富复杂,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个人的尊严,肯定人的存在、人的价值。

3.恢复并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配合揭批四人帮,解放思想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发挥了文学劝喻讽世的功能。

前期:重心不在揭露伤痕上,而是站在如何救治上。

后期:深刻批判基础上的乐观向上。

2.反思小说概念特点:

概念: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解释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特点:1.在形象塑造上,对人物的展示由外部叙述转向内心开掘,人物性格由单一转向复杂化。

2.在表现手法上,开始尝试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吸收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象征等表现手法;

3.在主体内涵上,以其广阔的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中国当代社会的活的历史。

最后更新于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