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

发布于 2018-06-29  307 次阅读


今天从十二点开始坐电脑,五小时水了七千字结课论文,因为憋不出来字数,所以用很多乱字来凑字数,很水很水。

结合课程讲授内容与我国城市安全现状试述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保障城市安全的对策建议。

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人口集聚的居民点,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同样对自然起到破坏作用。城市化是伴随城市发展产生的过程,目前许多大中型城市因城市化面临诸多灾害与风险,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所以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工作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将结合课程内容与我国城市安全现状,通过知识体系、必要性、保障安全对策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关键词:城市灾害;安全管理;必要性;体系;对策

一. 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知识体系

1.1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概述

本课程首先介绍了灾害与人类的关系是从古至今相伴而生的,用具体实例讲述世界各地城市发生的重大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恐怖袭击等,引出进行城市安全管理的种种必要性:在天灾人祸面前,人的力量极其渺小,但人类可以根据主观能动性做好准备与应急预案,降低城市灾害发生的危险。从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可以看出,保障一个国家的安全需要从人口、格局、自然、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是必要举措。然后通过对世界十大自然灾害影片的播放与典型城市灾害讲解,讲述了城市灾害的各种类型与特征。自从城市产生开始,城市安全便伴随而生,城市安全的内涵包括防灾减灾、社会问题、城市生态环境等问题,本课程引出“风险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诠释城市安全相关内涵。对于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本课程重点从我国城市灾害发展进程进行介绍,我国由于城市化起步晚,发展较快,大多数城市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灾害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城市灾害管理能力的建设,目前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已成为我国目前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目前的“风险社会”与传统现代化社会有很大区别,我们需要摒弃以往“常态”的观点,正视灾害与风险,以适应现代化与城市化的需要。以上是第一模块所讲的知识体系,大体可概述为城市灾害典型案例、城市安全管理概况、城市灾害类型与特征、我国城市安全现状等方面。

1.2城市灾害与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

本模块首先介绍了灾害形成的四个基本理论: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载体、区域灾害系统论。这四个理论是研究城市灾害的重要手段。总的来说,不管任何灾害,一定存在前三个因素,其中致灾因子论是最关键的因素,如干旱、暴雨等,致灾因子是孕灾环境中的异常部分,孕灾环境则是我们地球的环境,如大气、岩石圈等。致灾因子是灾害出现的导火索,但并未都能造成伤害,城市本身是自然破坏的结果,交通事故、水电泄露都是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当人口增加时,承载体数量就会增加,同样的致灾因子发生的损失就会更大。本主题还从灾害的特点进行逐一阐释,将灾害形成过程分为六个时期:孕育期、潜伏期、预兆期、爆发期、持续期、衰减期。

第二,讲述了城市灾害形成要素(源)。如前文所说,城市成灾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城市本身的特点与城市设施、城市人口共同造成了城市灾害,只有了解影响城市安全的因素,才能根据灾害对症下药,制定合理的安全对策。这一模块对上一模块的具体案例进行概括总结,包括地震、洪涝、交通事故、公害、火灾、噪声等多方面。城市灾害的承灾背景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同时也包括致灾体活动、受灾体特征、破坏损失等要素,最后讲述承灾体的三个特性,通过这三个特性的综合来显示自然灾害的受损程度。

第三,讲述了城市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世界人口增加、潜在危险增多、城市与人类本身具有脆弱性。这一主题主要介绍影响城市安全的因素与城市灾害主要取决的因素,城市灾害取决因素从三个方面展开: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灾害风险离散度。本主题对城市安全风险因素的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便于深入理解概念,之后列举了一些常见重大危险源,如易燃易爆品、压力管道、锅炉、煤矿等物质或场所。

第四,在本模块的最后,主要介绍与城市化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在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存在诸多问题,对环境、社会和经济都产生一定不利影响。最后从全球变化这一概念入手,说明城市化与全球变化是相互作用的,并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提出了理念与政策、试点与国内外交流等对策。

1.3城市安全评价与规划

城市安全评价是多方面的,需要对自然、社会与政治多方面进行安全评价,这有利于保护城市公共安全,预防可能发生的城市灾害。本模块就城市安全评价的概念展开讲解,然后重点叙述了城市安全评价与规划的重大意义,无论是保障城市健康、还是保障资源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安全规划都是重要的。安全是城市的第一要素,唯有城市安全,一切经济政治才能有序发展。我国对城市安全规划进行了一系列工作,本模块从我国的“一案三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显示我国对城市安全管理的重视。

第二,重点讲解城市安全评价与安全规划的种类。对城市的新建项目与已有项目进行安全评价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提前预防可能发生的危险,预防吗可以对已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分析,全面评价,制定灾害发生的合理对策。然后本课程介绍了城市安全评价以城市的整体作为对象,从社会的自然、经济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有七个方面,大体是根据城市安全规划的具体内容和对象来一一对应的,其中科学性与权威性是首要的方面。

第三,主题讲述了人类将长期面临城市灾害与风险,灾害条件越多,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就越高,灾害承受能力越强,人类的防护能力就越强,损失自然会下降。与第二模块相似,这里再次讲述风险因素,并以重大危险源为例列举了13类。

最后,本模块介绍了城市安全评价的原则,以及这个体系是如何建立的,怎样才能进行城市安全规划。通过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如RS,GPS,GIS,我们可以对城市的具体环境、综合防灾管理系统、抗震决策系统等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将城市减灾的规划理论和高新技术相结合,提出基于科学评价和决策的解决方案,主动应对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在发展中可能带来的问题。

1.4 综合城市风险管理

城市灾害管理是风险管理和灾害管理的交叉学科的产物,“风险管理”是属于金融领域的名词,在城市灾害方面,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模块介绍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客观性还有风险的多个概念。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可能产生许多有害结果,这就是风险,风险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和民族息息相关。风险的具有确定性,主要因为客观过程是不确定的、模型的不确定、参数与测量误差的不确定,所以风险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晦涩难懂,本课程用撞车和学生翘课等非常生动的比喻来使学生理解此概念。雨天路滑可能导致车祸,学生翘课可能面临被点名的风险与期末成绩不及格的后果。风险的构成要素有许多种,他们之间互为因果,因素可以导致事故的发生,事故可以导致诸多损失。

第二,介绍了风险的特征与分类。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存在各式各样的风险,按风险的不同性质又可以有多种不同分类。这些风险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

第三,综合城市风险管理是必要的,承载体的易损性越大,对抗灾难的能力也就越差,一旦发生灾害,所受的损失也就越大。面对日益增加的城市灾害,我们必须进行风险管理,从应对方法、决策等方面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管理能力。

第四,讲述了具体实施战略,通过风险评价、引导公众、理念整合等方式进行风险管理。就我国来说,2008年的南方雪灾之所以造成严重损失,是因为我国没能做好综合城市灾害风险管理,没能事先进行具体预案规划,进入21世纪,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采取风险管理,为抵御灾害设置重要防线。

1.5 城市安全应急管理

这一讲对突发事件的概念进行讲解和分类。就我国来说,红、橙、黄、蓝为从高到低的四级预警级别,从电台、气象台的冰雹、大风、雨雪中我们可以接触到这些预警。然后讲述我国突发事件,从非典开始,十九大之后成立新的管理机构,在应急管理部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

第二,讲述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突发事件大体上具有紧急性、高度的确定性(如非典)、社会性(1999年特大洪水)。突发事件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国与国之间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对于突发事件的管理是越来越重要的。突发事件存在四个时期:潜在期,爆发期,持续期,消除期,近二十年来有99%的突发事件是人为因素产生的,所以他们是可以控制的。

第三,主要讲述突发事件管理的内涵与特点,将我国的“一案三制”作为重点分析,介绍应急管理的概念和意义,即保障人民安全,保障国家和公共秩序安全。我国有一套完整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四个大方面,诸多小方面,从一级到四级分别是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最后讲述国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的一些专项的预案,从国家到地方,都需要一一执行。

1.6城市灾害应急避险与救助

这一模块主要贴近实际层面,对灾害发生时的紧急逃生和心理干预进行讲解。首先讲述了灾难对于人类的威胁性,以及各国对灾难的教育和态度,以日本为例讲解,日本主要由岛屿组成,多地震,所以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机制,达到了预防为先的目的。教育方面,小学生购买安全头套,在灾害未发生时便做好准备,以防遭受更大损失。

第二,通国日本的地震演练和事前防护、事后救灾等方面引出话题,具体讲解地震、气象灾害、火灾、恐怖事件的逃生措施,涵盖自然与认为灾害两大方面。面对灾难,我们必须记住八个最为关键的字:冷静、观察、择路、逃生。具体从我国的地震带入手,讲述了陕西华县地震、唐山大地震、云南鲁甸大地震的巨大危害。最后通过地震前的一些异常状况,民众口诀、反对谣言等教育学生应该如何理性对待地震,并讲述逃生要点,如地震发生前中后应该怎样逃生,选择生命三角区、求救信号。

第三,讲述自然灾害如暴雨、水灾、高温、雪灾的概念、定义及危害和防护措施,其中雪灾和高温中暑的应对措施对于我们东北地区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实用性。

最后,本模块讲述了人为灾害,如火灾和溺水、恐怖事件应该如何逃生与急救。火灾是城市的高发灾害,由于城市人口密集,火灾对人和经济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踩踏事件,所以掌握自救及报警等知识非常重要。恐怖事件,本课程以杭州公交车纵火案为例,讲述灾害发生后人们的心里危机,教育学生如何进行心理干预,面对灾难,我们必须进行心理救援,可以通过自救与心理机构救援等方式进行,我校也设立心里健康办公室,可以为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与治疗。总之,心理救援也是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二.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作为人口与经济高度密集的聚居区,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城市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城市安全管理,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应急圆,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风险。本文将主要根据我国和课堂所讲述的城市,具体分析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地震作为群灾之首,对人类的发展与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范围广,频率高,危害程度相当严重。1556年发生的华县大地震,共计死亡83万人,是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更是震惊了全世界,仅仅二十三秒的时间就有二十余万人去世,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从这些地震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灾害对于人类的影响有多么巨大,无论是经济损失还是人口伤亡,它对于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威胁都是灾难性的。十六世纪的地震与唐山大地震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没有在灾前进行有秩序的城市安全管理规划。不管是经济原因还是意识原因,他们造成的灾害已经无法弥补,由此可见,进行城市安全管理是必要的,是每一个大中小城市都要不遗余力开展的工作。根据国外经验,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使得城区没有进行防震加固的建筑在两分钟内摧毁殆尽,随后引发的大火灾席卷整个城市,成为一片废墟。灾后,人们开始有意识的研究防震减灾对策,改变建筑结构,制定应急预案来保护居民。我国也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对地震多发城市进行安全管理,制定一些规划来保障人民安全。

城市灾害风险具有危险性、暴露性与脆弱性、如果不对其进行风险管理,那么所受的损失可能是无法估量的。城市的抗灾水平越强,所受灾害的损失就越小,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就越低,所以我们需要全面的概括灾害的成因、应对灾害所欠缺的部分、并进行防灾应对行动,这是非常必要的行为。据统计,1950-1999年,城市发生的需要国际援助的自然灾害事件增加了两倍,而2000年增加了8.6倍,可见经济越发展,城市化水平越高,各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就越高,由此说明,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对特大城市进行城市安全管理、从灾害源抓起,建立建立预警、救灾、抗灾、灾后处理等一系列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城市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只有进行城市安全评价,将城市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综合估量、才能正确发挥人的能动性,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出击,将资金有效利用,以维护社会稳定。众所周知,日本作为岛国,经常发生火山地震等灾害,而日本历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合理的城市安全评价与规划为日本科学的分析了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及时在灾前做出合适对策:教育为先、预防为先、抗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成果正是城市安全管理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城市安全管理这一工作。

我们国家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在过去都以被动应对的方式处理,这种消极行为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损失。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对日渐频发的城市灾害有本质上的认识,建立综合城市管理体系,每个人也应该共同努力,一同加入到保护城市安全的行列当中。

三. 保障城市安全的对策

1.因地制宜建设城市

管理城市安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在城市建立之出,应当重点考察其自然因素的缺陷,比如应该避开断裂带,以免地震损坏城市;靠近河流的地方应该着重修筑大堤并定期检修、加固;如果靠近海洋建立城市,需要考虑城市建筑结构是否具有抗风特性。这些因素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而一旦忽视,代价便相当大。同样,在城市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灾害风险管理的方法,预测未来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针对突然爆发的灾害制定紧急预案,提前定点设立物资库、避难所等设施,以备不时之需,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后带来的各种损失。

2.建立生态城市

保障城市安全不仅需要预防自然灾害,还应该主动从人为灾害入手,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拾起,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建立低碳生态城市。柴静的《穹顶之下》分析了我国当前空气污染的威胁,2013年1月-10月,全国大约20个省市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冬天是雾霾的高发季节,京津冀地区所排放的污染物明显超过其他邻近区域,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市中,239个城市空气质量存在超标现象,占所有地级市的70.7%,空气污染存在覆盖面广的特点。综上所述,保障城市安全,必须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具体措施,首先应该深入到地方各级政府,明确碳排放交易制度,对存在中方大污染的企业责令关停。其次,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特点践行绿色城市,对民众进行宣传,使每一个人都为保护城市生态安全做出努力。第三,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吸取外国碳排放和污染治理的先进经验,共同进步,朝着低碳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

3.进行城市安全评价和规划

主要进行城市新建项目与公共安全现状评价,对危险源进行辨析,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灾害进行逐一分析,定性、定量评价,然后对其进行危险分级,制定正确的安全措施与应急预案,基于此方法的安全评价可以较好的保护城市安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进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分区规划,这是每个城市都应该进行的工作,首先应该对城市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各种资料,对城市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预测,提出设计方案,分析可行性。若想切实达到预防灾害的目的,必须对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进行逐一分析,因地制宜开展科学、认真的工作,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

4.实行综合城市风险管理

城市目前所受的灾害数目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存在脆弱性以及财富的增长造成的。同时,城市的扩大与人口的增加又产生了以往所没有的一些灾害风险。所以,风险管理对于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用较少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由于城市灾害具有不可控性,一旦灾害发生,所造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损失将会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应该考虑灾害发生的原因,承灾体的承受能力,综合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管理能力。城市灾害不是偶然的,我们以往存在部门职能分散的问题。对于灾害管理,我们不仅要进行,更要建立常设的风险管理机制。

5.做好应急避险与紧急救助工作

城市灾害的发生通常会引起人类恐慌,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我国在经历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不少城市已经在人口密集区域设立紧急避难场所,但目前仍有许多中小城市的应急规划处于落后状态,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应急避险设施建设,不止是地震避难所,还要拓展到水灾、火灾等各种灾难场景的建设。确保每一次重大灾难发生之前都有合适的措施应对。在灾难发生后,应该立即采取应急行动,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援,控制并减少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在灾难中,还应该做好心理干预与救援,因为灾民一般难以释放恐惧。每个灾民在受到伤害后首先应该进行心理自救,预防心理创伤,政府还应该广泛开展救援工作,重点对儿童进行紧急心理救援。

四.总结

在城市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城市灾害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进行城市安全管理是完全有必要的。根据影响城市的安全因素,因地制宜制定预防灾害的对策,我们在面对危险时才可以达到预防或减少损失的目的。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这门课程给我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这门课中,我了解了一些城市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具体体系,对自身在城市灾害中的应急方法也有很多理解与收获。

最后更新于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