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C美国小说研究(一)如何读小说

发布于 2020-02-22  330 次阅读


文:东北师范大学|袁先来

笔记:天黑

一、如何读与如何写 expose and Writing

《犹太女孩的三个答案》
有个犹太长老,只有一个五岁的女儿。有一天,父亲急着出门去开会却被女儿缠住。女儿天真地对父亲说,她长大以后也要像父亲一样当长老。
父亲笑着对女儿说,我们的国家规定,只有男人,才能当长老。但女儿显然听不懂,因为她回答:“爸爸,反正你又没有儿子,就让我当长老嘛。”问题的重点不在于有没有儿子,而在于“女人”不能当长老。急着出门的父亲拗不过女儿,只好随便拿个问题来敷衍女儿:“好吧,我问你一个问题,看你有没有资格当长老。有一对双胞胎进入烟自打扫,出来之后,一人脸黑,一人脸白,请问谁会去法洗脸?”
第一次,女儿回答“黑脸”。父亲摇摇头说:“女儿,你完全没有当长老的索质。”
第二次,“爸爸,我想通了,是白脸,要去洗脸。”
父亲点点头又摇摇头说:“嗯,不错,这次的答案比上一次好,现在你有一点点当长老的素质了。”
第三次,女儿很认真地问父亲:“为什么一对双胞胎,从同一个烟卤进去,同一个烟囱出来,一个人的脸变成黑的,另一个人的脸却变成白的呢?”

白脸有可能涉及种族问题,女儿的第三次质问回到问题本身,与父亲对峙。

(1)什么是有用的常识,什么是阻碍进步的常识

要突破常识

(2)什么是更有价值的解读。

自己一眼看出的东西,别人也可能看出来,要寻找和别人不一样,且对现实问题解决有价值的点。

(3)思索什么是问题的核心、改变问题的关键。

文学批评,应是经验和实用的,而不是理论的。

文学批评,为了把隐含于书中的东西清楚地阐述出来。

Expository Writing(阐释性写作):通过写作过程 ,expose某篇文章或某个文本的内在含义,而 expose的本来意思,就是指把某些东西从暗处拿到明处,从里面拿到外面,在研学的层面,也就成了揭示文内思想、阐说其中要义的意思。“阐释性写作”与“论说文写作”有所区别,给“高谈阔论”留出的空间要小一些;说什么、论什么,都要建筑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

阐释和写作关系:一是读懂文本的内涵,二是把阅读理解的收获清楚地用文字表达出来,重视细节,挖出证据,养成用一种强有力的写作手法去高效率地抓住文本内涵的习惯。

二、小说分析的要素与基础知识

1概括(Summary)

概括的过程是对文学作品理解的过程。

概括作品分为三个层级。

(1)对文本细节逐段(短篇)、逐章(长篇)细节的概括,这种细节把握也非常重要,这是文本批评的重要基础。

(2)用一段话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这可以从作品的以下几个方面来酌情总结;

文学史的概括方式:情节、背景、艺术特色

(3)用一句作话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这其实就涉及对作品如何独特理解的问题,这决定概括的方向;这具有很高的挑战性,但又是阅读作品与理论的必备训练过程。

2.场景(背景,Setting)

文学史对背景的理解是宏观的,美国的历史背景并不长,美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决定了文学场景有一些共性。美国人生活比较简单,许多作家居家写作,家庭成为主要场景。美国家庭的显著特点是封闭性,男性对女性、白人对黑人、上层对下层的压迫……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孩子的自我成长等等,都是以家庭为背景,格局并不大。

家庭:家庭(《邻居罗西基》《分居》)、厨房(《善良的乡下人》《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庭院(《菊花》《何去何从》《日常生活用品》)

好莱坞常见的题材有公路电影,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但美国人从十七世纪就开始迁徙,一直到十九世纪末,这种空间意义上的迁徙几乎消失,但文学作品中仍然会出现流动的意识,例如《麦田里的守望者》离家出走。

路上:迁徙(《麦田里的守望者》《愤怒的葡萄》《好人难寻》

美国是商业化国家,城市与商业的意象往往代表一种诱惑、资本的力量,对底层人民的引力十分巨大。

城市与商业:商场(《A&P》)、雪梨岛(《冬天的梦》)、纽约(《保罗事件》

美国文学中的自然场景范围比较广阔,往往与人类社会的阴暗面形成对比。

自然:非洲(《乞力马扎罗的雪》)、树林(《林中之死》)、南方乡村《熟路》

美国地域辽阔,文学地域性很强,西部文学(牛仔)

地方:西部、南方

异域与国际:巴黎(《重返巴比伦》

外国人的酒馆不一定是为了喝酒,往往一杯啤酒,一小杯白酒能喝一下午,酒馆大多是为了交流。

特定场所:酒馆(《白象似的群山》《重访巴比伦》)、度假宾馆与海滩(《逮香蕉鱼的日子》)

《菊花》宏观和微观场景都可以看到女性所生存的空间的封闭性十分强。

理论链接:社会学批评的一般性社会背景;当代流行的“空间批评”

3.叙事视角(Narrator Point of View)

叙述视角往往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走向

(1)主要人物第一人称叙述/次要人物第一人称叙述。代入感。

第一人称叙事是不可靠叙事

这个叙述者无法知道其他人的想法。

这个叙述者无法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前往其他人去的地方。

他会经常性地误解别人。

他会经常误解自己。

他只能局部了解客观真相。

他可能有所隐瞒。

《纪念刘和珍君》有所隐瞒

(2)第二人称叙述。罕见。

(3)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上帝”般的视角

第三人称限制叙述。叙述者也是行动的局外人。侦探。

侦探小说是叙事者与观察者,有所局限。

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这个叙述者在局外观察所有的事情。

加缪《局外人》,像摄像机,与故事无关

意识流。自己对自身存在的描述。

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不可靠叙事)

4.“情节”(Plot)

(1)福斯特指按照“因果逻辑”安排的事件。

一对老夫妇住在乡间,两人穷得只有一匹马。有一天,老太太对老头子说,你到市集去,把马卖掉,换一些东西回来。就这样,老头子骑着马上路了。

安徒生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马一牛一羊一鹅一鸡一烂苹果一吻一金币

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葬礼、纳税一气味事件一父亲之死一恋情—葬礼

开篇艾米莉死掉,现代小说很特殊的写法,闭合体情节,没有开端结局

(1)因为、但是、所以
·问题一:主人公的“梦想”是什么?
·问题二:他的“阻碍”/“原罪”是什么?
·问题三:他如何“努力”?
·问题四:“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问题五: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问题六: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问题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1.梦想=“因为”;2.阻碍=“但是”;3.努力+4.结果=“所以”;5.意外+6.转折=“但是”;7.结局=“所以”

(2)1种情节: Foster Harris认为,所有的情节都源于冲突。他描述道主角的内心活动:“我内心的情感充满矛盾…我能否解决内在的问题?”这符合剧情发展的规律:阐述一矛盾上升一高潮一矛盾减弱一结局。

Climax、 Conflict、 Surprise Ending、 Conclusion、Suspense、Crisis

现代小说的发展逻辑:从充满梦想的期待,到受挫以及迷惘挣扎,到噩梦般的毁灭

(3)俄国批评家Vladmir Propp在《民间传说中的形态学》(1928)中,31个基本模式和8类人物

(4)Christopher Booker的《七个基本情节:我们为么讲故事》(The Seven Basic Plots:Why We Tell Stories)关心人类生活的基本范式。

1.斩妖除魔(conquering the monster)【敌对势力(通常是邪恶的)威胁到主角和/或其家乡,主角与之作战。】贝奥武甫、007、哈利波特、怪物史莱克
2.白手起家(rags to riches)【穷困的主角获得某种东西,比如权力、财富、伴侣,随后又失去这些,最终获得成长重新找回这些财富。】灰姑娘、阿拉丁神灯、简爱、孤星血泪、大卫科波菲尔

3.探寻(The Quest)【主角和同伴踏上旅程,去获得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或者到达某一地点,一路上面临重重障碍和诱惑。】伊里亚特、天路历程、指环王、哈利波特与死圣、夺宝奇兵

4.远行与回归(Voyage and Return)【主角前往陌生的地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回归,除了神奇的经历之外没有带回任何东西。】奥德赛、罗摩衍那、爱丽丝梦游仙境、彼得兔、霍比特人、飘、格列佛游记、千与千寻、绿野仙踪

5.喜剧(comedy)【阳光、幽默的主角,一个圆满、欢乐的结局:故事的核心主题是战胜逆境,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作者强调喜剧不仅仅是幽默,故事的模式中冲突变得越来越混乱,但是最终得到澄清而变得顺畅。大多数罗曼史都可归于这一类。】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第十二夜、BJ单身日记、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憨豆先生

6.悲剧(tragedy)【主角拥有明显的角色缺陷或者重大失误,最终成为祸根。他们不幸的结局使他们对自己的愚蠢和堕落产生懊悔。】麦克白、道林格雷的画像、卡门、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约翰迪林杰、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脱胎换骨(rebirth)【在故事中,重大的事件迫使主角改变自己的方式,通常会让他们变得更好。】青蛙王子、美女与野兽、冰雪女王、卑鄙的我

5.人物(Characters)

常见术语:主人公 Protagonist(hero);

动机 Motivation;

扁平人物(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与圆形人物 flat or round;

发展的和静态的人物 dynamic or static(女性);

发展,通过挫折、困难、顿悟获得认识,如《都柏林人》对现象的洞察、顿悟;静态即没有成长,往往构成反思性的力量,常是女性人物形象

个性塑造 Characterization(by action; thoughts and speeches);

physical description; opinions;direct statement by writer

人物分析的基础

(1)人物如何认识自己(人物对抗自我)

(2)人物阶层属性关系(人对抗社会、环境)

人物的流动性

(3)男女性别关系(男人与女人的对抗)

好莱坞神奇女侠

(4)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抗自然、超自然)

(5)人与信仰的关系(人对抗神、宗教)

(6)叙述者与被叙述者的关系。

《银碟子》小说回忆父亲,可父亲是混蛋,为什么要回忆呢?这在中国文学中是不常见的

故事中人物行动的成因与走向?避免简单的道德性评价。

6、意象(Symbolism, Imagery, Allegory)

典故(Allusion):指引用过去的历史或者文学作品。

意象(Image):指任何一个体现现实世界或者人生经历的具像,包括任何感觉经历、背景、人物或者事件。

意象可以扩展为典故、比喻、象征,文学作品中的关键意象往往可以成为分析的题目

比喻(Parable):指那些详述一个或者多个主题的短篇故事。

象征(Symbol):是指用某样东西来代表其他的涵义。象征可以是东西或意象,也可以是事件或动作。一部文学作品中任何一个包含字面意思和引申义的细节。

象征有三种特质,首先,象征能表达仅靠语言所无法传的意思。象征的第二个特质是在会引起困扰的语言鸿沟上搭桥。第三个特质是,象征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那种深入是文字解说所无法企及的。

一个象征却可能带有许多种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含义,这些含义又会互相联系和影响 。

white elephant:昂贵的,无用的;狮子在圣经中是贪婪或毁灭,有时候象征着庄严和强大,耶稣

Occasionally-coined- symbol(在特定背景中设定的,“阁楼中的疯女人”,“收音机”,《堂吉诃德》“风车”)

鸽子,春季与冬季,玫瑰,在路上

冬季是很特殊的季节

7、主题(Theme)

文学作品的核心或主导思想。

(1)美国文化的核心议题

1拓殖精神:WASP,即white(白种人), Anglo-Saxon- descendant(来自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的后裔), Protestant(基督新教教徒)。

这是美国的主流文化,所谓的种族文学特指少数族裔,与WASP之间的冲突

不断扩大定居和迁徙范围——荣耀和自尊,摆脱依附性的、受压迫的、难以忍受的生活,却对他们在流动过程中曾经的掠夺与殖民历史漫不经心—进行野蛮殖民主义、国主义和强权行动的实践。

美国文化的两面性,自由与帝国意识

2生活形态:工业化与商业化。美剧、好莱坞电影是典型的工业、商业产品,而中国文化宣传,仍然是太极、茶道、刺绣等传统手工业产品。

思想形态:物质富足之余,宗教与哲学的“精神”探求。(1)反省自身(身份):《麦田里的守望者》。宏观的种族(犹太、华裔、黑人等),微观的(夫妻、父母与子女、邻居、情人)。

3反思历史与现实。《宠儿》。《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女勇士》。4

寻求永恒的价值寄托。理性与信仰的并存。

(2)美国文学的核心主题身份 Identity(我是谁?)《寻找格林先生》《开花的犹大树》《生活用品》《熟路》

价值观 value(我的价值观是什么?)《邻居罗西基》好人难寻》《乞力马扎罗的雪》《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终极意义root(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烧马棚》《保罗事件》《雕刻家的葬礼》

梦想与目标《Dream and Goals》(我如何通过设定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冬天的梦》《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四个夏天》《菊》

从众与反抗 CONFORMITY AND REBELLION(我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如何?)《银碟》《小镇畸人》《保罗的一生》《愤怒的葡萄》

(3)美国文学的常见主题性别主题心理主题(原始冲动、文化压抑与宗教束缚)

阶层/阶级主题

历史与记忆的主题

种族主题

城市/商业主题

家庭主题

人性主题(欺骗、虚伪…)

8.标题与结局(What's Up with the Title and Ending)

标题往往有揭示主题、体现文章的中心内容、总括全文、吸引读者的作用。标题往往会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而线索往往可以是一个凝练精辟的句子,也可以是文章中人物的一个富有个性或意义特殊的行为、或动作,甚至可以是一个事物。

1、标题的好处?2、为什么用这个标题?3、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应从多方面去考虑,即要考虑浅层含义,又要考虑深层含义。

十九世纪创作的短篇小说在形式上突出体现了故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闭合式的短篇小说结尾形七类式归纳为七类:①问题的解决;②冲突的化解:③谜团的揭示④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⑤以结果说明一种道德观⑥误解的消除⑦一个惊奇的结果。

开放式结尾:情节的不完整与开放式结尾是美国现代小说的主要特征。侧重于含蓄性地提出问题,而不是回答问题。①悬念。陷入小说结束而又抗拒结束的张力状态。②躲避确定性。③旨在顿悟(epiphany)。

9.“风格”

词汇,句子结构和句法,修辞手段,节奏模式,声音以及语言的其他方面来创造风格。不同的风格和色调赋予故事独特的意义,作用甚至超过故事内容本身。

长句还是短句?简单还是繁复?匆忙还是悠闲有多少修饰语形容词副词等等?

腔调。每部小说都有自己的腔调。它是忧伤的,就事论事的,还是讥讽的?“有一条真理举世公认:拥有大笔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个妻子”(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不是读出来的,是感受出来的

措辞。每部小说都有自己的措辞,而每个被选择的词语都进一步细化了小说。

“反讽”。作为微观修辞技巧,“反讽总是涉及字面所讲与陈述的实际意思之间的不一致。表面上看,反讽性陈述讲的是一件事,但实际的意思则大为不同。”(布鲁克斯和沃《现代修辞学》)

“有一条真理举世公认:拥有大笔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个妻子”(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对真理的反讽

反讽大多指一种语言的“伪装和遮蔽,然而目的不是去欺骗,而是为要达到种种修辞和艺术的效果。”在整个陈述中隐含了极为不同的、常常是对立的态度和看法。

反讽主要是对期待的偏离,“应该发生的事没有发生”。

参考书目入门

入门

[美]托马斯·福斯特著《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版

[美]托马斯·福斯特著《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版

[美]布鲁克斯、沃伦编著,《小说鉴赏》(双语修订第3版),主万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基础

基础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文学阅读指南》,陶东风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英]戴维洛奇著《小说的艺术》,卢丽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著《如何读,为什么读》,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著《短篇小说家与作品》,童燕萍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英]詹姆斯·伍德著《小说机杼》,黄远帆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最后更新于 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