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神女峰》赏析

发布于 2019-09-29  547 次阅读


这首诗歌是舒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神女峰”含多层寓意,一说为西王母幼女瑶姬的化身,曾助夏禹排除积水,后留驻巫山,保护行船平安;一说源于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峰》,神女日夜思念并忠于怀王,最终化成石像,为人所敬仰,而舒婷的诗歌的“神女峰”明显取自后者“望夫石”的寓意。

诗歌最初从游览神女峰写起,众人高挥手臂来表达对神女峰的崇敬,而这时偏偏有人唱起“反调”:“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从挥舞、突然收回、捂住眼睛三个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内心细腻的变化,她或许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神女峰真的值得我们崇敬吗?我要不要继续跟随众人?接连否定这些后,主人公收回花帕。当人们四散离去,她独自停留在船尾思考,忧伤之感油然而生。是主人公觉得自己可悲吗?当然不是。那一刻,江风拂面、衣裙漫飞,她分明觉察到所谓的“神女”不过是千百年来延续的悲剧,即使在主人公生活的年代,人们仍乐忠于赞叹神女贞洁、恪守妇道的形象。神女本身并无罪过,她所坚守的是传统教条下的爱情观,她自身不过是教条祭坛上的一个沉重的祭品。江涛/高一声/低一声 为整首诗歌增添了音乐性,其排列也增添了诗歌的“建筑美”。江涛的高低变化可能象征作者思绪的起伏,可能是人潮涌动,亦或是一浪拥起一浪,代代相传的伦理枷锁。此三句出现在诗歌中看似仓促,但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江涛的起伏既是前段画面的补充,也酝酿着全诗的情绪。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是神女峰背后忠贞、付出的神女形象,而这一形象正来源于中国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旧道德束缚,要求女性严守贞洁,只求落得个好名声,如神女峰般被人崇敬、赞美。而作者对此发出深刻质疑:“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与其说质疑,不如说是作者的反问,因为答案早已明晰。同神女一样遭遇的女性,不会心甘情愿变成石心,她们更渴望的,是追求生命的解放和无数次的春江月明。

下文的“金光菊”与“女贞子”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它们共同形成洪流,反叛传统道德,也背叛了前段挥舞花帕、赞美神女峰的众人。从全诗来看,我们明显可以体会到舒婷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但舒婷并没有直接对其批判,而是以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寓理于抒情,呼唤人性与幸福。千百年来,传统道德自上而下压迫女性,而神女峰却层层累叠,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愈捧愈高,成为神迹。我们总是倾向于遵守道德与规范,但很少有人去质疑道德的正确性,仅仅“道德”一词就使我们望而却步,怯于反叛。从这首诗歌中,我能体会到一种渺小的伟大:发声之人渺小,质疑之心伟大。

是啊,在悬崖上展览千年,怎么比得上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呢?如果时光定格在那一刻,我愿与她一同收回花帕,我愿成为一朵金光菊、一株女贞子……

最后更新于 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