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代写稿件

发布于 2019-04-20  778 次阅读


关于阅读效果和篇目主题定位的建议:孔祥瑞练就“听音断病”的过程,揭示不因岗位平凡而失去工匠之心的精神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蓝领专家孔祥瑞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一线岗位坚守43年的孔祥瑞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60岁的他现任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有限公司“孔祥瑞操作队”队长,面对港口码头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这位年值花甲的老队长总有一串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孔祥瑞的“小本子”*

要说码头工人写日记,孔祥瑞绝对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不过他写的并非普通日记,而是记录设备运转修理的“治病日记”。孔祥瑞十分注重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企业设备的关心程度甚至超过自己,他从日常的“管、用、养、修”着手,不断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并以身作则,尽心维护公司每一位员工与设备的安全。孔祥瑞每日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将设备出现的故障原因、修理过程、注意事项等一一记录在案,以供日后校对核查。日积月累,孔祥瑞的一个小本子累积成了一堆小本子,他也对所在岗位的各项设备了如指掌,对操作技术参数烂熟于心,并练就了一身“听音断病”的绝活。

提起“听音断病”,工友们无不称赞,孔祥瑞曾用这个绝活排除过许多重大危险。一天,孔祥瑞所在码头上一台门式起重机的旋转大轴承无故出现异响。一般来说,轴承出现异响,可能是内部缺少润滑,但也无法排除是内部故障。如果不拆卸轴承,进行彻底检修,门机很可能会瘫痪;可拆卸后发现没有问题,企业就会蒙受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拆还是不拆?这可让在场的企业领导和工友们犯了难。大家左顾右盼,纷纷议论起来,工友说拆,领导犹豫不决;工友说不拆,领导盯着门机,眼神里明显透露出担忧的神色。争论许久后,大家齐刷刷地望向孔祥瑞,期待这位能“听音断病”的老队长再次排忧解难。孔祥瑞走到门机轴承前,冷静地听音、辨音,然后果断得出结论:是轴承坏了,必须拆!根据他的提议,公司立即请来900吨的海上浮吊进行作业。伴随着海吊的隆隆声,门机上半截被缓缓吊起,回转大轴承被成功拆下。当众人以为问题即将解决时,结果却出人意料:回转大轴承正面完好,没有异常。难道老孔判断错了?孔祥瑞不禁陷入沉思。他在轴承前不断踱步,思考哪里出了问题。几分钟后,他断定是轴承损坏,只是问题隐藏得更深,需要仔细排查。他冷静地指挥吊车,将大轴承另一面翻转过来,答案瞬间明晰了。只见正面完好的回转大轴承背面,滚珠已经散落出槽,如果继续使用,后果不堪设想。幸好孔祥瑞及时通过声音识别出问题所在,公司重新安装了散落的滚珠,排除了这一重大安全隐患。“门机事件”后,老孔“听音断病”的绝活也出了名,在企业中广为流传。

*“可以没有文凭,不可以没有知识。生产实践这个大课堂,照样培养人”*

1972年,孔祥瑞初中毕业,随即被分配到天津港码头成为一名工人。1985年,已经开了十几年门式起重机的孔祥瑞参加了职工大学的考前培训班。那时候,他已经是值班队长,成了队里的技术骨干。课堂和工作的冲突让这位优秀的工人犯起了难:上学要占用工作时间,可岗位也离不开他呀!他人在课堂,心里却惦记着生产。上课第三天,孔祥瑞果断作出决定:告别课堂,重新回到他最牵挂、最热爱的工作岗位。短暂的求学经历虽止步于此,但孔祥瑞的求知欲望却更加强烈了。他曾说,人可以没有文凭,不可以没有知识;生产实践这个大课堂,照样培养人。

于是,孔祥瑞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将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视为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懂设备操作,他便找来说明书,一页一页地学,一项一项地啃,不明白的就查资料,问工友,直到把厚厚的说明书弄通弄熟。孔祥瑞的家住在天津市区,到港口有50多公里的路程。那些年,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坐汽车、倒火车、再换汽车,来回需要5个多小时。为了不浪费这些时间,孔祥瑞总是带着书,如饥似渴地学习工作所需的知识。

在实践中,孔祥瑞坚持边干边学,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了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把“活”知识变成真本事,用“小革新”解决“大问题”。他所在的码头每天装卸煤炭超过10万吨,整个区域会产生大量粉尘;阴天时气压持续降低,整个码头都铺上了一层灰黑色的粉尘,如何降低污染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查阅了大量环保材料,还邀请环保专家做参谋,调整了4次方案,完成这个喷淋设备的改造。”孔祥瑞这样说道。为解决问题,一有时间,他就和专家、工友蹲在码头旁边,用粉笔在一块小黑板上写写画画,探讨如何优化设备结构,然后反复调试,这一蹲,就是几个钟头。处理粉尘的那些日子里,孔祥瑞每天下工后,双腿都止不住的打颤。即便如此,他仍满怀期待的说:“只有工作环境好了,工人们才能安心生产。”粉尘问题基本解决了,孔祥瑞和同事还准备在设备中安装物料探测器,来煤就洒水,没料就立刻停止,实现智能控制。

一定要“干出样子”的孔祥瑞在岗位中坚守了数十年,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践行着这样一个道理:平凡的岗位,同样有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工匠精神。2004年下半年,全国电煤告急,交通部迫切希望天津港能为全国“迎峰度夏”电煤抢运献出力量。作为操作队队长,孔祥瑞是整个队伍的中流砥柱。一整个夏天,他没有休息,每天早来晚走,吃住在单位,连家人都来不及探望一眼。经过孔祥瑞和工友们的全力协助,设备运行效率和整体工作进度得到显著提高,有效缓解了南方电煤紧张情况,孔祥瑞的队伍也受到了交通部的表彰。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孔祥瑞在调研基础上,向公司提出了开展“煤炭破碎筛分”业务,并参与了设备选型、招投标、安装调试全过程。公司当年实现营收6500万元,利润4000万元,可以说,孔祥瑞扎实的工作经验与远见的规划,直接推动了公司的创效增利。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

作为操作队带头人,孔祥瑞还十分注重发挥团队的作用。成为操作队队长后,孔祥瑞坚持定期召开“诸葛亮会”,举办“员工讲堂”,组织开展“自助餐式培训”、岗位练兵等活动。在他的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下,众多青年技术工人迅速成长起来。正是孔祥瑞的无私奉献,使得团队里新老员工的技能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

什么是不平凡?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这就是不平凡。坚守岗位数十年,风雨无阻,始终如一,这就是孔祥瑞——一个不平凡的、真正的工匠。

最后更新于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