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化概念与新型城市化
(一)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的发展是丰富的、多样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多角度认识城市化,对其丰富含义进行探索。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狭义的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而广义的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其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非农产业构成的现代城市型社会不断过度的过程。根据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总结城市化的含义:
- 空间城市化: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变、农村景观转为城市景观的过程。
- 人口城市化:非城镇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 产业结构城市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
- 文化程度的城市化:城市化会使城市文明逐步向农村地区渗透,进而使得农村文化水平逐渐提升。
(二)新型城市化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速度加快、改革开放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需要中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是伴随着新型工业化而产生的以城乡统筹、集约型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主导的协调发展、城乡互促的新兴发展道路。新型城市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很大影响,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在新时期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发展。
长春市在2014年国家召开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中被列为综合试点城市之一,目标是到2017年尝试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2020年在此基础上提高2%,可见新型城镇化对于一个地区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长春城市化发展过程及原因
(一)城市形成期
1949年以前是长春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沦陷,日本开始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长春由以农村地区为主的格局逐渐转向大城市格局转变。据统计,1945年日本投降前,长春市人口共计863607人,而1948年解放时,城市人口锐减到177423人。
这一时期长春人口与城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长春由游牧之地转变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在此之前,沙俄在长春地区的铁路规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春市铁路公路的发展布局。其次,1948年统计数据来看,城市人口大幅减少,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在投降后,几十万人口被遣送回国,后由国民党的占领,人口进一步减少,进而导致1948年人口的转变。
(二)城市发展期
1949年到1960年是长春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建国后,我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并先后实行两个计划,长春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国家在长春市建立了一系列重工业基地:长春一汽、长春电影制品厂、长春光学仪器厂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长春经济的发展,为其成为区域性经济与政治中心奠定基础。以重工业为基础的长春虽然在产业结构上有一定缺陷,但长春的总体经济水平却跃升了一个新台阶。工业的快速增长需要劳动力与占地面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长春市工厂不断增多,从农村涌入的劳动力数量也不断增加,许多工厂的建立使农村地区逐步向城市化方向过度,而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又带动了当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二者互相促进,使得长春市城市化进程良好发展。
(三)城市衰落期
1960-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得工业发展受到极大阻碍。与此同时,俄国单方面撕毁协定,中断对中国的技术与工业设备援助,收回其重工业设施等行为给长春市城镇化进程带来挫折。大量职工下岗、城镇人口数量减少,社会经济水平倒退,加上文革十年的动乱,长春市此阶段的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四)城市复苏期
1978年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一时期,长春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在人口政策放宽的条件下,长春人口逐渐转向城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截至2004年底,城市化水平稳定在43%。但由于建国初期的工业结构桎梏,长春市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比例严重失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长春市经济落后于南方城市的原因。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的过程中,长春市依然保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官僚思维、产生了浓厚的计划思想观念,阻碍市场经济发展;轻工业比例严重不足,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成比例、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使得长春市发展乏力。
三、长春市城市化现状研究
(一)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主要方式是计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一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第二阶段即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30%-70%之间,第三阶段,城市化水平缓慢发展、趋于停滞,城市化水泡泡达到70%以上。综合来看,长春市城市化水平目前处于中期阶段,城市化率逐年稳步提升。据统计,2013年长春市常住人口77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5%,比三年前提高14.4%。
(二)产业结构逐步调整
2014年,长春GDP为5342.4亿元,约为十年前的3倍多,统计数据可以发现,长春在近年来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投入,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努力,但总体来看,长春市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近年来长春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上涨。 2017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167.7元,比上年增长6.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1元,比上年增长6.8%。
同时长春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工业城市的基础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制度方面,截至2017年末,全市92152人、农村11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全市在民政部注册的养老服务机构达32家。路网方面,地铁一号线与二号线的建设提高居民出行水平,但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提高也造成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路网改造仍然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四、长春城市化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化发展存在问题
- 城乡二元对立问题严重。长春市目前中心城市发展与周边农村落后问题并存。中心区域人口密度极大,交通拥堵,周围城市人口密度小、基础设施不健全、人口素质较低,长春由中心到周边呈现出环形扩散特点。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春城乡户籍制度十分严格,人口、产业等要素在城乡流动十分缓慢,城市与农村之间呈现隔离状态,才导致了如今的“大城市病”。市区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向周边地区扩散职能,而农村地区也需要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来发展
- 城市竞争力薄弱。长春地处东北,相比南方城市,交通较为不便,区域经济水平落后导致长春整体竞争力较弱,地缘优势不明显。相比之下,南方由于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吸引外资能力强,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诸多有利条件。
-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在长春城市化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占据主要地位。而这些占地用途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与周围水土环境,从而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城市人口密集、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据统计,长春市在2016年,共有228天空气质量没有达到二级水平,有78天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空气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 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随着现代化建设发展,我国劳动力水平偏低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长春市由于周边农村地区较多,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素质较低,这种矛盾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为突出。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存在着诸多过剩劳动力,他们也反映出劳动力水平偏低的情况在各个企业中普遍出现。
(二)推进城镇化发展对策
-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面。针对长春市目前产业结构现状,应该着力巩固主导产业,促进第二产业优化升级,淘汰掉不符合规定的陈旧企业,大力推进以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提高各项产业之间的整合度,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服务业的推广,过剩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缓解,同时长春市失业率也会逐步降低,就业问题的解决将会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稳步发展。
- 推进绿色城市化。城市化不能一味守旧,也不能随意照搬先进经验。根据长春市现状,应该合理制定政策,由中心地区向外围有序进行城镇化。同时在保护环境方面,应该考虑到环境承载力,抛弃以往粗放式的城镇化模式,转而以新型集约型方式稳步进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应该逐步引导公民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阵营中,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使文化的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相匹配。
- 完善相关制度。首先应该完善户籍制度,取消农村居民在城市居住限制,进一步放宽城市居民准入限制,为人口合理流动注入动力。二是土地制度改革。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原因,如果农民脱离土地,那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便失去了作用,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土地的补贴力度,减少农民后顾之忧,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基础。
- 提高城镇综合职能。长春作为老工业城市,健全的基础设施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然而在一些老城区内部,基础设施已经出现严重老化状况。因此需要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以推进长春市综合服务职能的建设。
Comments NOTHING